西鹤年堂精神心理科郝明彦主任:精神疾病 VS 神经疾病有哪些区别?
西鹤年堂精神心理科郝明彦主任:精神疾病 VS 神经疾病有哪些区别?
生活中,很多人会把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混淆。
在医学上,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精神疾病常表现为认知、行为和情绪状态失常
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
这几类就是非常常见的精神疾病,说得通俗一点这些精神疾病就是因为我们“自身性格、原生家庭、受刺激、环境、生物、遗传”等等导致我们变得“紧张、焦虑、压抑、害怕、恐惧”等等,长此以往,进而就发生精神上的崩塌。
而在情绪和心境上的说辞或者解释,归结起来就是一种“心境、情绪、认知、思维上发生的异常现象”,即:这时,我们的精神状态也就出现了状况。
所以,精神疾病的表现为大脑并没有发生器质上的病变,无法通过脑部CT、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发现。只是神经递质出现了不协调的分泌异常现象,导致自己情绪心境都失去了控制,人为有意的控制或许大多数时候是徒劳的,所以这时药物介入、治疗就是帮助我们协调神经递质平衡正常分泌产生的一个机制作用,在药物的帮助下,我们症状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二:神经疾病则是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或损失
比如:大脑出血、脑血管意外、外伤、肿瘤或无症状性病变等。脑外伤患者通常不需要精神评估,而是通过辅助检查器质性病变来确诊疾病,如不伴发精神疾病通常不需要心理治疗。
所以,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完全两种不一样的病。
但是,精神疾病与神经疾病间也存在相关性,两种疾病常作为对方的危险因素出现,因此在治疗时应格外关注。
对于精神心理问题,郝明彦医生始终坚持“形神同治”的中医理念。他认为,形体疾病的治疗同时注意病人的精神调摄,脏腑功能及经络的畅通情况。加上中医传统技术的使用,才是帮助患者真正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
如何对待自己身边患有这两类疾病的人。
❶ 接纳与尊重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应该明白,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值得我们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他们的处境,并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
❷ 提供支持与倾听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经常感到孤独和沮丧。尤其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力很大且无法和家长沟通,孩子明明已经病入膏肓,但家长不认为孩子是病态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和倾听者。当他们想要谈论他们的感受时,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倾听他们的抱怨、忧虑和挣扎。通过聆听,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并寻求解决方案。
❸ 鼓励帮助寻求
许多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是可治疗的。作为他们身边的人,我们应该鼓励患者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咨询师、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等。我们可以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在需要时陪伴他们进行就诊。
❹ 避免刻板印象与歧视
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人们会有歧视和误解。我们应该尽力避免这种刻板印象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患者。我们应该抵制对他们进行污名化的言语和行为,而是用理性和同情的方式对待他们。
❺ 帮助建立康复环境
为了患者的康复,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这包括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和锻炼身体,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提升。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定期检查和鼓励遵循治疗方案。
所以对待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专家简介
郝明彦 主治医师
◎ 郝氏中医第11代传人
中医世家,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主修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为郝氏中医第11代传人,祖上是元代宫廷御医,传承着大量宫廷秘方。家父是河南省荣康医院的精神病专家,本人自幼接触各类精神因素致病的患者,立志当一名精神科医生,现师从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院长,从事精神与心理疾病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调理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小儿厌学、网瘾、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症、精神发育迟滞(唐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全面发育迟缓(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疾病。同时善于解决各种情感、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等。
专家出诊信息
出诊地点:北京西鹤年堂中医医院
门诊时间:周三、六、日全天(提前预约)
预约咨询:010-6764 8799
医院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嘉园路大台子9号
地铁路线:地铁4号线公益西桥站下A口出,向北行至路口向西500米路西(嘉园路与赵村店路口西南角)
公交路线:66\144\72\646\368外\377\48路至城南嘉园北,向北200米路西。
温馨提示:专科医院、持卡就医,无需定点,直接就诊。西鹤年堂已开通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京津冀就医结算“一卡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