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社戏》
三读《社戏》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凡是中国的学子,在大陆读了小学初中的,也许未必都读完过他的《呐喊》中的每一篇小说,但几乎都读过他的这篇《社戏》。然而,以为仅仅读中学课本里的《社戏》是不完全的,仅仅当作儿童文学去读《社戏》是对鲁迅的误解。
在我自己的阅读经验里仔细梳理一下,三个视野的三次阅读,逐渐感受到了鲁迅写作《社戏》时候,内心的怅惘和焦虑。
一 用中学课堂的视野阅读《社戏》的节选部分
现在的人教版和苏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书里还有课文《社戏》,但依旧不是小说全部。节选部分从小说全文的第11小节开始。即便是这第11小i节,也有删减先将这一节展示如下:
(11)**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
初中课本节选是从||之后开始直到小说的全文结尾处。
就节选篇幅来看,显然是小说正文主体;就这部分内容来看,当做儿童小说读,是完全可以的。这部分有完整的小说故事情节: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甚至还有一个尾声。
梳理一下节选部分的情节:
发生——随母亲去乡下归省,“我”找到了“乐土”
发展——小伙伴帮我争取到看社戏机会,划船送我去看戏
高潮——小伙伴们陪我看社戏,偷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煮了吃
结局——大人们也很和善:看完戏,母亲邀请孩子们吃炒米;六一公公送豆子。
尾声——总结这次吃到的是最好的豆,看到的是最好的戏
从情节梳理中,可以看出这节选部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了一件童年往事。“社戏”是小说的线索,围绕看社戏的前前后后,描述了“我”童年在乡间的美好生活,而这份美好的关键在于,一群热情温暖朴实善良的乡民。
小伙伴们自己看过戏了,还帮着“我”争取机会;六一公公家的豆子被小朋友偷吃了,他却一点不生气,反而再送一碗过来……如此读下去,这篇《社戏》似乎是在怀念“乐土”。 这个“乐土”在哪里?这部分节选好像告诉你了,在童年,在乡村,在一个中年人的记忆里。
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叙述,是想表达一个中年人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和远离城市文明的乡村的深切怀念吗?如此主题,也的确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文学主题的,一代又一代文人乐此不疲地写作这个主题,鲁迅也是这样的吗?他是一个“合群”的作家吗?
我还是隐隐感觉,如果这篇小说仅仅是这个主题,鲁迅就不是鲁迅了,鲁迅的情怀似乎一直都比常人深刻许多。
二 用完整版《社戏》的视野阅读
有不少老师在教学完初中节选部分之后,都会针对最后一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提问:好豆,好戏,怎么理解。
这个问题,无外乎,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但是,这个问题,如果不读全文,是不好回答的。或者说,即便回答,也是与小说本意是大相径庭的。
完整版的《社戏》需要在初中课本版课文的前面增加十个小节和第11小节开头的一句话(见前文)。
文章结尾处“——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中的“好戏”,在删除的部分是有交代的。其实鲁迅生怕读者忽略,在文字表达上已经用破折号“——”提醒读者注意了。“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他没有用破折号提示,因为这个“好豆”,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体会到的,不是豆子好不好,是吃豆的情景过程“好”。但是,“好戏”,就不仅仅是因为看戏的情景过程好了,因为前文有交代。
仔细阅读鲁迅原文第10小节和第11小节前面的被删去的一句:
(10)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11)****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这就很清楚地告诉读者,“好戏”,是指在野外看的戏。再回答老师们的提问“那夜似的好戏”怎么理解,就清晰了。“好戏”是指乡村野外演出的戏。是区别于剧院戏园里演出的那种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在乡村中进行的一种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艺活动。
所以小说里提到的“好戏”,就是社戏。而“社戏”之好,也不在“戏”。初中版本的节选部分所表现的“美好”,是没有多少“戏”的内容的。小朋友们后来都看戏打呵欠了,最后离开的原因也是受不了那个老旦出来唱个没完。小朋友们冲“戏”去的,却被“戏”怕走了。社戏之好,在于“社”,在于野外的自由,不在“戏”。
但是,鲁迅不是简单地只用这部作品来赞美乡村生活,赞美童年的美好的,和现在一些回归乡土远离尘嚣的小资情调是完全不同的。
2 从倒叙里理清“我”的心理
其实全文共写了三次看戏。按小说记叙过程来概括是这样三次:
第一次:时间,民国元年;地点:北京戏园子;结果:没看成 。原因是看戏环境恶劣: 戏园子里闹哄哄,说话声音都听不到;“满是许多头”;中间的好位置,还要留给专人;坐到得的凳子像“私刑拷打的刑具”。小说原文用意味深长的语言解释说“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次:时间,民国元年之后民国十年之前;地点,北京新式剧院第一舞台;结果,没看完。原因是,不仅环境恶劣,而且演戏耍噱头。这一次,再一次提及“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两次看戏的经历,让“我”终于“对于中国戏告了别”。在已经告别了之后,忽然看到了一本日文书对中国戏的评议“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感觉说到了“我”的心里,于是想起儿童时候的“社戏”。写下了第三次看戏。
请读者一定要时刻分开“我”和“鲁迅”!把这个小说思维逻辑好好理理,一定要记住,这是小说,不是散文!鲁迅明明就是把它编在小说集《呐喊》中的。“我”这个人物形象经历的三次看戏故事,其实是一个倒叙的写作手法。
把倒叙摆正,才更清晰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我”。而“人物形象”,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所在。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我”。“我”的形象,首先表现在看戏的心理变化上。
这篇小说第一段还有一个介绍。仔细琢磨那段以“我”的口吻叙述三十年看戏的心理,这是一段很奇怪的介绍。
(1)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这里也很清楚地告诉读者,“我”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我”叙述的是自己二十年来的看戏经历。“我”其实并不很喜欢中国戏的。
结合全文可以推测出来,“前十年”,当是“我”少年儿童期结束之后的“二十岁”,二十岁十年间,不看中国戏。二十岁之后看过两次也没啥意思。尤其是儿时岁不看,可见,小说中记叙的第三次,“赵庄”看戏的美好印象,并没有激发“我”对中国戏本身的喜爱,原来“赵庄看戏”真不在看中国戏本身。
少年儿童时候看过社戏,二十岁不看戏,三十岁看了两次没有好感。于是彻底告别中国戏了。这样一整理,此文主题,莫非是对中国戏曲的批判?
似乎还真是,三次写戏的内容,都没有美好感。
再以“我”为中心,重新梳理完整版小说中“我”看戏的情节:
发生——我小时候看社戏,对乡村留下美好的印象
发展—— 民国元年北京戏园看戏,得出“不适应生存”的结论
高潮——民国元年以后再次戏院,再次得出“不适应生存”的结论
结局——读日文书明白了中国戏不适合戏园子里看
无比怀念“社戏”
这样看来,怀念“社戏”,并不是小说主题,怀念社戏,只是一个结果。那么,这篇小说,到底要说啥?
三用《呐喊》小说集的视野阅读《社戏》
这个角度的阅读,就抓住两点。
首先,看《呐喊自序》怎么说。
有人议论,说鲁迅《社戏》是散文。这个讨论是真的没有必要进行下去的。《呐喊自序》最后一段明明白白地写着“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为何还要这么去别扭呢?他已经提醒读者,要用小说的体裁特征去解读《呐喊》的每一篇文本。
是小说,就要关注《社戏》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所以,前面的分析思路是准确的。
在《呐喊自序》里我还注意到了有这么一段: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而当时中国最普及的文艺,当属“戏剧”了。然而,三次看“中国戏”,“我”都没有把戏看完。中国戏的观众,却在这三十年里,愈加生态恶劣,不适应生存。
还必须提示的是, 鲁迅在小说中强调“民国元年”,这个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北京戏园子的不适宜生存的生态,是民国的社会现状。理解到这一点很关键。中国文艺从古唱到今,演唱的场地变了变,文艺的形式和内容依旧,对民众精神风貌依然毫无意义。
所以鲁迅对中国旧文艺是失望的,而他采取的改变民众精神的文艺手段是《呐喊自序》里所说的“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
再然后,看《呐喊》其他小说说点啥。
比较一下《呐喊》中其他小说。一共收集十四篇小说,分别为:《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 《明天》《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鲁迅他的眼睛是尖锐的,他看到的多半都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东西。《社戏》是和《狂社戏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排列在一起放进《呐喊》里的,这些文章哪一篇不是直指社会本质。在这些文本里,针对中国文艺的,就《社戏》一篇。
我想,他借《社戏》,是要表达的一份对旧文艺的呐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