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理论探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经济哲学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包括但不限于:人们在物质形态上交换商品,在价值形态上交换劳动;市场交换遵循价值规律,选择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在于:劳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商品的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只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弥补价值规律的自发强制作用导致经济资源浪费的缺陷;保持社会必要劳动的供求均衡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主要目标。
谭祖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前三章系统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构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地租理论等,都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只有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催生并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新矛盾等,又迫切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指导。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学术界已有较多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阐释和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以期获得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张雷声认为,从劳动创造价值到价值的内在转化形式,再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整体逻辑分析思路,学术界对这一分析思路缺乏理解从而导致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读、误解甚至曲解。张俊山概括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认为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存在简单化、定义化的倾向,误解、误用劳动价值论进而误导经济实践,必须予以纠正乃至批判。陈祥勤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是关于商品世界的本体论,是探索劳动何以被抽象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等价值形式的历史科学,其次才是关于价值决定与价值度量的经济科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一致性,其整体逻辑分析思路是从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量的衡量与交换价值的决定,再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经济哲学,将劳动抽象为价值和交换价值,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交换社会必要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王峰明认为,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规定并非马克思所做的假设,而是基于不同层次的严格推理和严密论证,对象化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生产关系决定价值的本质,并认为劳动价值论为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减轻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侯风云认为,劳动价值论具有革命与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意义,其革命意义在于证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其建设意义在于预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推动了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探索。李松龄认为,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非否定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出与之对立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要完善和拓展其概念和理论,增强其解释力,根本目的是揭示并解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方敏认为,《资本论》从价值的对象性和价值的本质规定两个方面论证了价值实体的客观实在性,并且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竞争具有二重性,其辩证发展使资本主义商品的市场价值既可能由平均条件决定也可能由边际条件决定。吕景春等从劳动力、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三个层面考察《资本论》中劳动力价值的概念体系,尝试提出“劳动者商品”概念,认为劳动是“劳动者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是“劳动者商品”的价值。Finger认为,Zak Cope和John Smith运用Arghiri Emmanuel关于帝国主义贸易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分析全球产业链,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价值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贸易不平等交换理论相契合。Yoshihara研究发现,只要可获得生产技术集是全生产性的,基于单一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依然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联合商品生产。这意味着有必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抽象劳动及其转化问题,以及熟练劳动与国际货币交换对价值规律作用机制的影响。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范畴,若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不再有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等价交换也并非市场交换的前提假设,而是市场交换的内在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非市场价值的决定问题,而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本质及其决定问题。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核心技术控制、全球迂回生产、贸易不平等交换等,并未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而是为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
劳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这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一)劳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
劳动者是商品生产的主体,其劳动既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又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作为劳动的产物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劳动的价值创造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的价值实现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市场交换的本质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
1.劳动的价值创造
商品是劳动者劳动的产物。商品生产以劳动分工为基础,为市场交换而生产。因此,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作为劳动的产物,能够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的成果,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固有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其固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使用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商品生产者以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手段,以获取商品的价值为目的。虽然商品生产形成了现实的使用价值和潜在的价值,但是商品必须脱离生产过程,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实现以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前提,即以市场交换为前提。市场交换使商品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并与其使用价值分离,解决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商品生产过程在本质上是劳动过程。就某种具体的商品生产而言,劳动者总是在某种具体的生产条件下,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生产某种具体的使用价值,因而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成果都是具体的,在此意义上,劳动是具体的,称为具体劳动。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无论何种具体劳动,在质的方面都是无差别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是人类劳动的一般社会属性,在此意义上,劳动是抽象的,称为抽象劳动。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二重性,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抽象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内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通过具体劳动得以实现,具体劳动通过抽象劳动达到统一。抽象劳动是劳动的本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现象。
- 劳动的价值实现
(二)商品的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
1.价值的衡量尺度
- 价值交换的比例
(三)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与市场交换
- 社会必要劳动的供求均衡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劳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商品的价值衡量与价值交换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三)只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弥补价值规律自发强制作用的缺陷
(四)保持社会必要劳动的供求均衡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主要目标
四、结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