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何时能下地?如何做能恢复更快?7条小建议,建议收藏!
产后何时能下地?如何做能恢复更快?7条小建议,建议收藏!
产后恢复是每位新妈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最初的哺乳、排尿,到日常的活动、饮食,再到后期的复原锻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本文为您整理了7条实用建议,帮助新妈妈们更好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产后1-2小时:尽快哺乳
产后对于母亲来说最重要的是哺乳,一方面是及时开奶,防止涨奶痛,另一方面,刚生产完会有少量黏稠、略带黄色的乳汁,这就是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是奶粉给予不了的,可以保护婴儿免受细菌的侵害,所以最好尽可能地给宝宝喂初乳,减少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产后4-6小时:尽快排尿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外阴创伤,妈妈害怕疼痛可能不敢用力排尿,很容易导致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或尿不彻底,这会让细菌侵入,引发尿路感染。因此,顺产产妇下了产床之后可以多喝点温水,尽快排尿。
产后24小时:一定要留意产后发烧
新妈妈在产后一定要定时量体温,如果发现体温超过38℃就要当心。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产褥感染,也就是“产褥热”。引起产褥热的原因有很多,产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乳房感染等。因此,新妈妈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体温,多喝温水,注意营养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产后不要久躺,多走一走
很多人认为产后就应该多躺着休息,这是一种误区,长时间的卧床不利于腹部肌肉收缩力的恢复和恶露的尽快排出。其实,顺产产妇可以在产后6-8小时下床活动;剖宫产的产妇在术后24小时可以下床活动。不要长时间躺在床上,不利于体力的恢复,还容易降低排尿的敏感度,可能阻碍尿液的排出。
产后千万不要闷月子
坐月子最忌讳空气不流通和捂汗,这样很容易让产妇和婴儿感染细菌生病。不管是哪个季节,宝妈和婴儿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可以使用空调调节室温,并经常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5-28℃,注意避免直接吹到风,产妇出汗多,要勤换宽松、舒适的衣服,保持干爽、舒适的状态。
不要为了催奶,喝太油腻的汤
生完宝宝的前两周,是清理和调理的重要阶段。只有身体内的恶露排出后,进补的食物才能真正被身体吸收,所以不用着急大补,先吃一些流质的食物,推荐:小米粥、稀粥、汤面、馄饨、豆浆等。另外适当增加鱼禽肉蛋和海产品丰富营养。
有意识的做产后复原
产后复原真的超级重要,黄金时间是产后2-6个月,生孩子之后就可以把产后复原提上日程了。一般来说产后十来天就可以做运动了,对盆底肌修复有很好的复原作用,动作简单,坐着、躺着都可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