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偏见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个人发展造成阻碍。从电影《哪吒2》中的经典台词,到真实生活中的种种案例,本文深入探讨了偏见的成因、表现及其应对之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不论你是谁,都难免会受到别人的偏见,特别是出身不太好、经济条件不太宽裕、家里发生光一些难以启齿的事件等,这样的家庭或个人,在社会上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偏见和区别对待。
当看《哪吒2》时听到申公豹说那句:“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句经典名句所震撼或打动,有时候偏见不仅害人,还会害已。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指对某人或某个组织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是在脱离客观事实的情况下而建立起来的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与态度)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包含了三种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向。而这三个方面,也是人容易产中偏见或成见的原因。
在2019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孩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她为工作上的事情非常烦恼,严重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
因为自身的条件比较好,长的漂亮不说,还有着苗条的身材,最主要的是还有工作上的才能。因此得到了男领导的赏识,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这本应该使她开心的一件事情,却让她没开心多久就烦恼起来。
因为自己比同时入职或比自己先入职的前辈们进升的快,那些同事们就开始悄悄在背后议论她,说她得到重用和提拔不是靠能力,而是靠美色。
而这,就是别人对她的偏见所导致的,由于其他人的认识不足,以及都充满了竞争的意向,当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容易对事情产生自己的偏见,即认为这件事情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
由此可见,偏见的形成还可能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可能导致歧视和不公平的行为,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偏见也可以理解为:“没有足够的依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人评价这个地方的人不好,那个地方的人不好,而这就是对某个地方的人产生的偏见,
有一部电影叫《十二公民》,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
某政法大学扮演陪审团成员的12位学生家长,围绕“20岁富二代杀父罪名是否成立”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表决。12位主角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性格各异,对这个世界有着各自的理解。
他们的内心都追求这个案件的结果能够公正,然而在争论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偏见。
比如,只要一提到“富二代”这个词,那么人们就容易与骄奢淫逸联系在一起,有这种偏见的人,会不加论证的认定案例中的年轻人有罪。
而对于认真论证案件证据的人,就给他贴上“爱找事儿”“较真”的标签。
这个影片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偏见和歧视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
它们以或显性(如语言和行为)或隐性(如无意识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地域、职业、性别、弱势群体等等都可能成为偏见和歧视的对象。
有一个纪录片讲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因年轻时过失杀人而入狱的重刑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刑期后出狱。
他心想:自己出去以后一定要重新好好做人。
但是当他开始找工作时发现,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却比登天还难,没有人敢用一个曾经是杀人犯的人。
而且,每当辖区里有什么案件,都会有人怀疑他。
当初他入狱后,以前和他的孩子玩的很好的小伙伴,也都开始远离他的孩子,谁也不再和有人杀人犯爸爸的孩子玩。
当我们遭受到别人的偏见时该怎么办?
有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应对偏见。
也并不是只有别人对我们有偏见,而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偏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如果不能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很多人就会有报复性的想法。
当我们遭受偏见时,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地考虑一下为什么别人会对你有偏见。
如果别人对你的偏见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而如果那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的错误,就要勇敢地面对,对偏见说“不”,一定不能让步。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怀疑一切”的方法论,主张对一切既有的观念和认知进行质疑和反思。面对偏见,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轻易对他人下判断。
“我也同样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我比任何人都勤奋去修炼,为什么还是不受待见不受重视,凭什么太乙就被天尊封为金仙?因为我是豹子精啊,我是妖类,即使我位列仙班,可我仍然是妖。任凭我怎么努力,可仍抹不掉人们的偏见,就仅仅因为我是妖!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当申公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心中的挫败感、无力感还有那种仍不服气还要逆改天命的决绝,真的让人扼腕。
如果能重来,如果有人给他认可,哪怕只有一人与他站在一起,申公豹也能底气十足的说一句“老子是豹子精修炼又如何?就是妖,怎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曾经是好人或曾经做过坏事的坏人,都只是想有尊严的好好的活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