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夜游、文旅演艺等多元文化赋能,夜间休闲消费再升级
沉浸式夜游、文旅演艺等多元文化赋能,夜间休闲消费再升级
近年来,中国各地的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从传统的餐饮、购物向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转变。通过文化赋能和业态创新,各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夜间文旅项目,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夜间生活,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深挖内涵:夜间休闲文化味浓
各地依托特色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夜演、夜展、夜娱、夜秀、夜宿等业态,让夜间文旅活动既具文化内涵又充满烟火气。
在河北沧州,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南川老街、沧州坊等地成为夜间经济的重要载体。南川老街复建明代建筑南川楼和朗吟楼,并通过南川音乐节、南川喜事系列文艺演出等多样化活动,展现地域风貌,让游客感受厚重的运河文化。
图片来源:南川文旅
北京市西城区则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北京西城百姓戏剧文化市集等品牌文化活动。其中,“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已举办三届,通过“夜赏·文艺演出”“夜游·文化市集”“夜骑·城市打卡”“夜读·中轴阅读”四大公益惠民活动,丰富人们的夜间文化体验。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夜校作为夜间文旅新形态在多地兴起。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的“YEAH归人”市民夜校,通过与商圈合作,推出“夜校+夜宵”“夜校+夜市”项目,让夜校与“夜经济”相结合,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夜间休闲与精神文化需求。
图片来源:文旅济南
业态融合:增强夜间消费体验感
随着夜间文旅业态的繁荣,多地创新手段,力促多业融合,深入拓展群众夜间休闲的体验感、沉浸感。
在山西,晋中平遥古城3D灯光秀将投影技术、特效幻影与定制化内容相结合,讲述古城故事;晋城皇城相府打造实景融入剧《再回相府》,让夜游相府成为热门选择;大同代王府沉浸式演艺《天下大同》依托代王府一至四进院,演绎边疆互市等章节,让游客沉浸体验大明王朝的壮美画卷。
图片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图片来源:代王府
云南省昆明市的南强街巷将文化IP聚焦百年滇越铁路,通过复原蒸汽火车头和米轨铁路,让铁路文化与街巷内的非遗、民俗展示相得益彰。其中,南强街88号剧场将古典庭院之美与现代戏剧交融,组成庭院式演艺空间,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文艺美学新体验。
图片来源:昆明发布
重庆市南川区南川东街集聚创意文化、亲子娱乐、实景演艺等多种业态,吸引各地游客。南川东街将手工绳结编织、皮影木偶表演等非遗元素融于城市夜游中,并组织非遗产品集中展销,增添了非遗的曝光度和旅游的沉浸感。
图片来源:风正巴渝
同时,图书馆、咖啡馆、夜间书市等也成为街区一景,常态化举办的文化讲座、读书会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释放了夜间休闲消费潜力。据统计,南川区夜间文旅消费业态今年已吸引游客超338万人次,夜间营业收入达9400万元。
保障有力:激活文旅“夜经济”动能
各地从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新夜态”释放活力。
山东临沂的5A级旅游景区龟蒙景区推出“夜爬”活动,吸引许多年轻游客解锁“夜观星空、朝迎旭日”的夜游新体验。山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明确提出“丰富产品业态”“激发夜游潜力”。青岛推出《海上有青岛》等大型旅游演艺作品;济宁曲阜将儒家文化元素与科技手段结合,打造“舟游蓼河圣境”夜游项目等,取得了积极成效。
图片来源:济宁日报
云南斗南花市培育了“夜景”“夜购”“夜食”“夜宿”“夜游”“夜娱”六大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赏花、买花、品花、食花”等多元需求。今年2月,《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印发,明确提出推动“花卉+文旅”融合发展。
图片来源:观云里
云南省青年企业家李天立建议,推动“夜经济”持续繁荣,需要增加高水平、高层次、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基础设施供给,注重改善夜间营商环境,推动快速审批、放宽营业时长限制等;持续推进科学管理,提升夜间治理能力,保持夜间休闲市场的效率和活力。同时,要降低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发挥民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夜经济”活动的设计、共享和创新,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