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塞罕坝,那片林海里的故事……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塞罕坝,那片林海里的故事……
2024年5月22日,塞罕坝机械林场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这片被誉为“美丽高岭”的地方,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2%,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31.2亿元。然而,这样美丽的林海并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几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在荒漠上种出的人工林海。
夏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人们正忙着植树造林。今年,林场计划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营造混交林2万亩。
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
从荒漠到林海的转变
1962年,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面对的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他们用草坯建起简易的干打垒,用石头和莜麦秸搭起草房,克服了极端恶劣的环境。
上坝后的创业队伍,用草坯建起简易的干打垒。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塞罕坝第一代职工平均寿命仅52岁。
创业初期,造林成活率不到5%,两次失败一度让队伍情绪低沉。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早春的马蹄坑大会战中,林场职工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种满了落叶松幼苗,20天后放叶率达96.6%。塞罕坝,终于活了。
林场职工在马蹄坑进行造林工作。
如今,塞罕坝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望海楼里的坚守
在塞罕坝林场,有9座望海楼,其中8座的守望者都是夫妻。在每年9月到第二年6月的防火期,他们白天每隔15分钟,晚上每隔1小时就要登上楼顶,用望远镜四处眺望,记录情况,发现火情则马上汇报。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制高点——望火楼,绿树环抱,美景如画。
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是20世纪80年代的防火瞭望员,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海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咸菜、干馍。
防火员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海楼待上好几个月。
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在望海楼坚守了十几年。1天24小时的瞭望记录,1天98次,每15分钟报1次平安,这样的记录本有500多本,摞起来有半米多高。
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已在望海楼坚守了十几年。
塞罕坝人的传承
“六女上坝”是塞罕坝历史上的一个动人故事。1964年,正在承德读高中的“六个小姐妹”面临着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高考还是上坝种树?20岁的陈彦娴和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姑娘毅然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最艰苦的塞罕坝植树造林。
上坝后的“六个小姐妹”在千层板林场工作。
陆建是一名80后扑火员,他是标准的“林三代”。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时,陆建的祖父就来到了这里,成为了第一代务林人。陆建的父亲陆爱国成为了一名瞭望员,陆爱国也说服了儿子陆建回到林场,成为一名救火队员。
陆建在进行防火演习。
2016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刘鑫洋,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下辖的千层板林场生产股的技术员。作为家中第三代林场人,她选择继承父母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坝上、守护林场。
刘鑫洋在工作中。
正是几代人奉献了青春,才创造出“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传奇故事。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机械林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
如今,“塞罕坝”三个字愈发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与“奇迹”“希望”等美好的词汇同义。
相信未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还将继续种出浓墨重彩的“中国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