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的悲壮:刘谌不坠昭烈之志,曹髦仍怀魏武遗风
三国最后的悲壮:刘谌不坠昭烈之志,曹髦仍怀魏武遗风
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蜀汉和曹魏的落幕虽已成往事,但北地王刘谌和高贵乡公曹髦的壮举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流星,虽短暂却令人难以忘怀。
蜀汉的悲壮落幕
蜀汉是汉昭烈帝刘备所建立的政权。刘备以仁德之名崛起于乱世,始终怀揣着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他一生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正义与理想的追求,其德昭昭,其志烈烈。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蜀汉政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满朝文武,包括皇帝刘禅在内,都倾向于投降。就在此时,刘禅之子刘谌站了出来。
刘谌的身份并不高贵,既非嫡出,也不是长子,没有资历,手下也没有精兵强将,空有一个北地王的爵位。但他深知先祖创业不易,认为宁可战死也不能屈辱地投降敌人。奈何刘禅和诸位朝臣铁了心要投降。心如死灰的刘谌来到昭烈庙中痛哭流涕,诉说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对蜀汉命运的不甘。最后,他亲手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殉国,以死明志。
刘谌的行为是对蜀汉尊严的最后坚守,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忠孝节义,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曹魏的无奈结局
曹魏政权是魏武帝曹操所奠基的,由其子曹丕建立。曹操是绝对的乱世枭雄,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和文学成就,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他之后,曹丕、曹睿两代君王将曹魏政权进一步发扬光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曹睿相继离世,魏国皇帝再也压不住司马懿了。磨剑十年的司马懿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窃取了曹魏政权。没多久,魏帝曹芳被废,曹髦登上皇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文韬武略颇有魏武遗风,因此不甘心成为傀儡,试图夺回政权,重振曹魏的辉煌。
甘露五年五月己丑日(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拔剑登辇,亲自率领宫中卫士讨伐司马昭,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当街弑杀,年仅二十岁。曹髦用生命捍卫了一个皇帝的尊严,他以天子之血将司马家族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至死也没有辱没魏武帝曹操的威名。
蜀汉和曹魏的相继退场,虽然充满了悲壮和无奈,但都走的体面。刘备和曹操都有不损志气、不失骨气、不丢血性的后代。三国时代早已远去,刘谌和曹髦的故事却能永远流传下去。反观同时期的东吴,既没有曹魏的风骨,也没有蜀汉的浪漫,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