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和他的诗风文体
李贺和他的诗风文体
李贺是中唐时期一位极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乐府诗和古体诗为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李贺的生平、诗风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赏析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位被誉为"诗鬼"的诗人及其创作特色。
一、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唐代富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人。他出生于790年,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李贺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刻苦读书、写作,十八岁时就创作出了令韩愈惊叹的《雁门太守行》。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他二十一岁时,虽然通过了河南府试,但因为父亲名字中有个"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被以避讳为由禁止参加进士考试,这彻底阻断了他的仕途之路。
理想破灭后的李贺,陷入了深深的悲愤和苦闷之中,健康状况也日益恶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了一个名为奉礼郎的小官职,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屈辱。813年,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南园。次年,他前往潞州投奔朋友张彻,但依然怀才不遇。最终,在816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年仅27岁便英年早逝。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称赞他是"骚之苗裔",并对他的早逝表示惋惜。
二、李贺的诗风
李贺留传至今的诗歌共有200余首,其诗歌创作深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影响。尽管有人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但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李贺的诗歌确实存在一些语意晦涩、堆砌词藻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构成其诗歌的主要倾向。
李贺生活在贞元、元和年间,那时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正盛。李贺的部分诗歌,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黄家洞》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嘲讽了皇帝官僚的迷信求仙,批判了贵族权门的奢侈荒淫和宦官专权,体现了与新乐府运动一致的精神。而更多的诗歌,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李贺的生活、抱负和悲愤,展现了他对中唐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李贺的诗歌以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为特点。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摆脱思想和节律的束缚,充满奇情异想,展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是唐人写诗用形象思维的典型代表。
三、浅析《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早期作品《雁门太守行》充分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这首诗通过浓辞丽藻、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描绘了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形容敌人数量之多和守军形势的危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则刻画了战场的环境和气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的厮杀,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将军誓死卫国的精神来展现战斗的激烈,这种写法反而更加生动有力。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揭示了守军坚持战斗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对君王招贤纳士的向往。
浅析《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曹魏灭汉的历史传说为背景,通过金铜仙人的视角,展现了汉朝的衰落和兴亡之感。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汉武帝刘彻的鬼魂夜游故宫的场景,"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则描绘了汉宫的荒凉景象。
"魏官车舝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写魏国官员驱车千里搬运金铜仙人的情景,"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则通过金铜仙人的视角,展现了对故主的思念。"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对兴亡变迁的感慨。最后两句"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描绘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凄凉场景。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李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技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李贺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体现了娴熟的写作技巧。李贺的神奇想象和优美诗句,都源于他的勤奋和刻苦。据说,他外出游历时总是随身携带诗囊,每当有灵感时就会记录下来。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李贺诗歌的同时,他的勤奋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