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又调整了!这个身份还有多大用?
应届生身份又调整了!这个身份还有多大用?
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标准再次发生变化。从2020年至今,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引发了社会对就业观念的广泛讨论。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影响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最近,应届生的身份界定,又变了。
首先,在2020年,政府出台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是没有上社保的,毕业两年内的同学。有一个概念叫:择业期应届生。我查阅了相关政策,定义如下。
择业期应届生毕业生: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的择业期为2年,有些地方延长至3年。
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拿到毕业证;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无缴纳社保记录;户口、档案等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人才市场。
于是从2020年到2024年,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都围绕这个应届生身份,很多保留应届生的建议和损失应届生身份的帖子,很火爆。
而我发布了一条视频,叫没有应届生身份死不了的——你还有广阔的求职天地。
但是这条视频下面,都是很消极的反对声音:只是生理上还在喘气,没有应届生身份,我就和死了一样,我活不好了。还有人因为这条视频私信我:大家辛辛苦苦的保留应届生身份,无非就是想要博一个未来,哪怕这个未来看起来那么渺茫,但是至少还有上岸的希望,我们就靠这个希望活着,你却做视频说没有应届生身份死不了,懂人艰不拆吗?你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活法吗?!
我被骂的委屈,但是会私信给我这一段作文的同学,恐怕相比其他人,在内心深处,他更不认可自己当下的状态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放宽了社保标准,就是你可以上社保有工作,只要毕业3年,体制内就给你算应届生(这个政策对体制外没有任何影响)。
新闻:2024年以来,贵州、上海等多地人社部门宣布,明确和调整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政策的关键点集中在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间限制和是否工作并缴纳社保两个方面。
多地明确,延长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例如,上海市事业单位、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在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或开展校园招聘时,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开放。湖南省则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
无论是几年前国家提出应届生择业期概念的概念,还是现在放宽应届生的概念,都是面对年轻人失业和就业选择的权宜之计。当然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
几年前,疫情加重了毕业后失业的问题,当时政府提出的择业期概念,是为了让这些毕业后不就业的大批青年一点保护和缓冲。但是这种规定,只能是服从这个概念的体制内。大量的体制外,是就经验和能力招聘,你应不应届的不重要,你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能力我才考虑是否录用你。那么保留应届生身份,就只剩下一个可能,通过固定形式考试进入体制内。
但是体制内岗位才多点,于是形成了毕业生3年不工作,只“蹲考”(蹲在家里只考试)的情况。这种家里蹲考的人数量大了,对社会来说,不仅严重浪费了劳动资源,还形成了更加畸形的就业观念以及蔓延式的消极悲观。
于是国家只能调整,你可以考公,但是你也可以先工作,工作上社保不耽误考公,而且还放宽到3年。我想这样确实能有效的降低家里蹲着考公的青年人数。
但是应届生概念的松动,对于大家究竟有多大的好处呢?
1、公务员队伍当中最有红利的选调生,始终只要当年应届生,这一块没放开。
2、体制内的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考这一块,在地方上,多少有点操作空间。我一年遇到那种花钱办事的案例,都有3、5个。
3、这样在毕业后3年考公考编的人数更多。
因此我看这个应届生概念调整,也就是放宽了考公的入口,但是岗位还是每年减少,所以其主要价值在于安慰和鼓励体制外就业。PS 孟加拉那个国家,2024年出了点事,根源就是有些政府公务员岗位优先给军队子女,大家闹起来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追求体制内这件事,人挺多,岗位挺少。
我曾经在一所211院校给MBA班讲课,这个班是脱产全日制的,学费差不多20万+两年脱产时间,这么大的投入,且本来是培养商业精英的地方,结果80%的同学还是只考虑体制内。
考公也是我个案辅导中,需要考虑的一个要素——你要是决定考公,其实不用来找我辅导的。这句话我每次都说在前头。
但是我每年都遇到几位同学,求职大概一两周后,去考公了。这样的同学:决定求职,然后在我辅导流程中,修改简历、投递简历,然后有一两场面试……停下来,决定先考公,而我的辅导也因此中断。我觉得不管考公这件事结果如何,这些同学都很难快乐,因为决策的逻辑有问题:一是当时找到我,并且付费,是想找工作。我反复确认过,他们对于一份来自社会上的职业是渴望的。二是短暂求职后停下来,是因为忽然不再需要工作了吗?不是。停下来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害怕社会。为了让自己的害怕能体面的藏起来,决定考公。
我也总是看到,有同学在大学里还是85分状态,比如学生干部、比赛、实习经历,但是毕业后2-3年全职考公+考研,整个人被磋磨到不到60分的状态。这样的同学,就算是文科类,当年毕业的时候,在北上广可以找到月薪7000左右的工作,如果是在省会城市,也能找到4000-5000的双休的正常工作。但是他们毕业后,全职考研考公了,接着2-3年没有工作。如今想要回归社会,只剩下“我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的”破碎状态。一是,如果你的这个决定本就有逃避和从众,这是不负责任的,是压抑自己主体性,所以你复习和备考都是煎熬。二是,离开学校,既不是职场人,又不是学生,没有身份、没有收入、没有社会链接的漂泊状态会消磨一个人的根基。
总之,应届生身份这件事,只是对于坚定体制内且能够进入体制内的同学有用:
1、家里有关系,能在老家多少给安排个体制内,那么你可以在2-3年后再决定回去进入体制内。
2、从心底认可这条路热爱这条路的,那么出于对社会的恐惧从众和无奈选择体制内的不算。
除此之外,应届生这个概念,就和时间一样,总会流失,你也不用刻意挽留。
最后,咱们可以一起抱怨,这社会真糟糕,不给年轻人提供美好的、大量的工作机会;一起抱怨父母和学校怎么不教会我们面对社会和竞争,不教会我们自己独立决策和适应社会;我们也可以一起吐槽,很多专业在全员考公,这真是畸形的心态与风气……
但是个体的课题永远都是: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推荐为好优姐姐心灵疗愈系列课,叫心灵疗愈,却并非传统心理学知识,而是帮你看到,你需要克服的时代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在自我剥削,哪些行为可以重新建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