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凝血指标怎么看?一文搞定!
孕期凝血指标怎么看?一文搞定!
孕期凝血指标的变化是评估孕妇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一项发表在《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杂志上的研究,通过对391名无并发症孕妇的凝血指标进行监测,揭示了多个关键指标在孕期、分娩和产后的变化规律。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现有凝血指标参考区间的空白,更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妊娠、分娩和产后期与多种凝血并发症和母婴死亡有关。然而,目前的凝血指标参考区间多是基于非妊娠人群,可能不适用于妊娠期间的临床决策。虽然有一些关于特定胎龄凝血指标参考区间的研究,但结果相互矛盾。此外,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 (IFCC)建议的计算参考值最小样本量为120。既往大多数研究并不满足这一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妊娠期特定胎龄凝血指标的参考区间。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和样本
共招募了801名预期正常妊娠的女性,其中391人在妊娠、阴道分娩或产后均无并发症。对这391名妇女进行血浆采集,每名采集7份 (孕周13-20、21-28、29-34、35-42、分娩以及产后第1天和第2天)。
研究思路
研究数据
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
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31.9岁,平均孕前体重指数(BMI)为22.2 kg/㎡,44%为未产妇。亚组平均年龄为31.7岁,平均孕前BMI为22.3 kg/㎡,41%为未产妇。分娩时的平均孕龄为283天,平均出生体重为3601克。同期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平均年龄为32.8岁,平均孕前BMI为22.6 kg/㎡,43%为未产妇。
2.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浓度从28周开始急剧增加,在妊娠晚期约是非妊娠水平的两倍,持续至分娩后的前两天。
D-二聚体浓度在整个妊娠期间逐渐增加,并在产后第一天达到峰值。在无并发症孕妇中,早在13-20周,超过25%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0.5 mg/L,这是血栓栓塞症的传统分界点。到36-42周时,几乎所有孕妇都高于这一常规参考点。在分娩时和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略有升高,但在产后第2天开始下降。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在妊娠期和分娩前后,aPTT值保持稳定,均在非妊娠参考范围内。Qwren PT在妊娠晚期略有下降,而Quick PT在妊娠期间没有变化。与Owren PT值相比,Quick PT值极低的女性比例更高。
4. 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
孕妇的抗凝血酶水平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保持稳定,略低于非妊娠参考区间。
蛋白C在妊娠期间保持稳定,在分娩时和产后期间略有增加。
蛋白S活性在妊娠期稳步下降,在分娩时降至最低。在13-20周时,大约一半孕妇的蛋白S水平低于未妊娠参考值。游离蛋白S水平下降,略低于非妊娠参考值,在产后第二天升高,约75%孕妇的水平在非妊娠参考值范围内。总蛋白S在妊娠期和分娩前后都比较稳定,在非妊娠参考下限附近波动。
5. 凝血因子II、V、VII、VIII、IX、X、XI和XII
凝血因子II、X和XI在整个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保持稳定,并处于非妊娠参考区间内。
因子V在妊娠和分娩期间是稳定的,但在产后第二天增加。
因子VII在29-34周时增加超过非妊娠参考值,并在产后早期保持不变。
到13-20周时,50%妇女的VIII因子水平高于非妊娠参考值上限。这一水平逐渐上升,直到分娩时达到非妊娠水平的近三倍,并在产后的前两天保持这一水平。
因子IX也稳步增加,但没有因子VIII明显。大约50%的妇女在分娩时高于非妊娠参考值,并在产后前两天继续增加。
XII因子在整个时期内保持稳定,略高于非妊娠参考值。
文章小结
该研究报告了391名无并发症孕妇,在妊娠、分娩和产后进行的18项凝血指标特定胎龄的参考间隔。
凝血因子II、V、X、XI、XII和抗凝血酶、蛋白C、aPTT、PT水平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无明显变化,均在非妊娠参考区间内。然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VII、VIII和IX的水平显著升高。蛋白S活性大幅下降,游离蛋白S略有下降,总蛋白S稳定。
参考文献:
Szecsi PB, Jørgensen M, Klajnbard A, Andersen MR, Colov NP, Stender S. Haemostatic reference intervals in pregnancy. Thromb Haemost. 2010 Apr;103(4):718-27. doi: 10.1160/TH09-10-0704. Epub 2010 Feb 19. PMID: 2017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