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风格是自己的面貌,最忌故弄虚玄、套袭仿效
吴作人:风格是自己的面貌,最忌故弄虚玄、套袭仿效
吴作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成就跨越油画和国画两个领域。从师从徐悲鸿到留学欧洲,再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吴作人的艺术生涯见证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吴作人(1908-1997),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1930年赴欧洲留学,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巴斯天院长画室学习。1935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直至1979年任名誉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
吴作人在油画、国画的创作上和美术教育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因其贴近文脉、时代的艺术思想与实践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次,徐悲鸿应邀到上海艺大讲课,顺便到美术科一年级教室了解学生的情况。当他走到一张素描前时,他停下了脚步,问:“这张画是谁画的?”没人回答。
徐悲鸿又大声问:“谁叫吴作人?”素描上写着吴作人的名字。这时一个满脸稚气的青年人,从人群中羞涩地探出了头。“是我,我是吴作人。”当时吴作人还不到20岁。
徐悲鸿当众表扬吴作人素描画得准确,并让吴作人坐在面前,徐悲鸿以他为模特现场画了一幅头像素描,为大家讲解。徐悲鸿还把自己的住址告诉吴作人,让他可以随时到家里来做客。
农民画家
油画
114×147cm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悲鸿十分欣赏吴作人的聪明好学,后来还将自己的油画画稿《田横五百士》交给吴作人和另一个学生王临乙放大到画布上。吴作人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正式跟随徐悲鸿学画。
徐悲鸿对其影响很大,其“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艺术主张为吴作人一生遵循。
1934年,吴作人(右)与巴斯天(左)在巴斯天画室
1930年,也是在徐悲鸿的鼓励与帮助下,吴作人远渡重洋去欧洲求艺,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转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进院长白思天画室学习,曾获学院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
芍药与杂花
油画
53×40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留学的时间里,吴作人将学到的西方艺术技巧和中国艺术传统糅合在一起,逐渐丰富了自己的学养;同时,在饱览西方现代美术的光怪陆离之后,更加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和入世的绘画观。
1934年,徐悲鸿邀请吴作人回国任教的信件
1935年,时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写信给吴作人,邀请他回国任教。
在齐白石寓所门口与徐悲鸿、齐白石、李桦的合影
祭青海
木板油画
61×80cm
1943年
领悟水墨真意
吴作人在40年代曾两次西行写生,这使得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
当他西涉大漠,去往敦煌观摩莫高窟并临摹壁画时,他被眼前所见震撼了,他认为敦煌是“世界仅有的最伟大的中国古画陈列馆”。
他激动地写道:“塑像……虽然项断肢裂,仅存躯干,终不能晦其神工。尤可惊服者,厥为隋唐雕塑家对于解剖学之认识,对于比例动态之准确,其观察之精微、表现之纯净,实可与其前千年之菲狄亚斯及普拉西特等圣手,与其后千年之唐那泰罗及米开朗基罗辈巨匠在世界人类的智慧上共放异彩。”
李约瑟、吴作人、孙光俊、王万盛(左起)在敦煌月牙泉鸣沙山(路易•艾黎摄)1943年
吴作人在广漠大气的怀抱中,发觉到了中国水墨的语言更能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意向,中国画作为中国的文化现象有它不可代替的艺术特色。他创造性地把东西方绘画观念和技巧熔为一炉,把艺术创造和人民生活结合在一起,倡导了中国新兴艺术的新风。
这一时期,吴作人创作了大量反映青藏牧民生活的素描、速写、水彩、油画。而西行所见的牦牛、骆驼、苍鹰、熊猫成为他笔下常见的艺术形象。
重庆大轰炸(又名《重庆廿九年八月廿日》)
布面油画
80×100cm
1940年
艺术再升华
50年代以后,吴作人以中国画创作为主,作品完全趋于成熟,风格英姿洒脱,举简治繁,风清骨峻,以气质胜人。此时的油画则达炉火纯青之境,更加富于民族气派。
齐白石像
木板油画
113.5 ×86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吴作人1954年所画的《齐白石像》为他的代表作之一。齐白石当时年逾九旬,坐着给吴作人当模特,坐着坐着就打起盹,兀自进入了一个老者的梦乡。熟睡中的的白石老人嘴唇努着,右手三指一直聚拢而不松开,这是老人职业性的习惯动作——右手握笔的姿态和隐现在银髭下作吮笔状的嘴神。
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此画以纯正的西式表现,将一位颇具传统文人气质的中国老人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油画民族化”的命题引向了文化重构的开放语境中。
吴作人先生晚年抄录自己1943年在敦煌时所作的诗《访莫高窟》
“法由我变,艺为人生”,是他一生对自己创作的要求。由此,他重视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师造化,夺天工”,以他扎实的西画基本功,融合中国画的观念、技巧,即“心”“意”“思”“气”,创造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
供养女人莫高窟285 窟(临)
纸质水彩
27.5cm×39.5cm
194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他始终认为生活和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每年要用很多时间深入生活,足迹遍及祖国各地。
他说:“我们的艺术从现实中来,从自然中来,这天地是很广阔的,我们应当做自然的‘儿子’,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
吴作人在1957年谈到艺术风格时曾说:“风格是画家自己的面貌,既不故弄虚玄,忽此忽彼;也不取泥古不化,套袭仿效。”这段话实际上是他自我风格的诠释。从他中国画风格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然天工,绝不故弄虚玄、忽此忽彼的一贯性。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油画
40×53cm
1956年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藏
他的中国画绝不是以毛笔宣纸画西画,既不是“学院派的写实主义”,也不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
他笔下的动物形象,没有套用素描明暗光影的方法,而是以书入画,以笔墨造型,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然而在尊重承接传统的同时,又绝无泥古不化,因袭模仿之迹,而是采前人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吴作人是本世纪正在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油画学派中独具特色的开创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时,他又是致力于民族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研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取得突破性成就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负水女
油画
61×72.5cm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丁香花与迎春花
油画
77×91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甲胄
布面油画
61×53cm
1934年
哥萨克兵
布面油画
150×78cm
1931年
纤夫
布面油画
150×100cm
1932-193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中国画创作上,他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坚持“师造化,夺天工”,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书画审美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创造出笔简意足、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人格精神与质朴的生活气息。
云山千里
纸质水墨
139×69cm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