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测:全球铁矿石供需趋于宽松 将迈入买方市场
专家预测:全球铁矿石供需趋于宽松 将迈入买方市场
中国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贾砚林近日在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成立1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对2024年及中长期铁矿石市场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全球铁矿石供需将进一步走向宽松,预计2024年中国铁矿石供应将同比增加7100万吨,需求则会减少3340万吨。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铁矿石需求将减少2.4亿吨,供应量将增加2.4亿吨,铁矿石市场将逐步转向买方市场。
2024年前5个月,全球铁矿石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供应方面,全球铁矿石发运量达到6.68亿吨,同比增长4.0%。其中,中国进口铁矿石量为5.14亿吨,同比增长7.1%。国产矿产量也在增加,前5个月折合国产铁精粉产量达到1.31亿吨,同比增加5.8%。
需求方面,受生铁产量减少影响,全球铁矿石需求同比减少了1.7%。2024年1-5月份,中国生铁产量达3.61亿吨,同比减少了1361万吨,相应的铁矿石需求减少了1149万吨。
在供强需弱的态势下,我国港口铁矿石库存持续上升至1.5亿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价格方面,第1季度铁矿石价格从2023年底、2024年初的高峰单边下行,4月份受宏观预期推动及钢企复产等因素影响,矿价大幅反弹。总体上,由于去年同期铁矿石价格处于全年低位,1-5月份铁矿石均价同比上涨0.3%。
贾砚林结合国内外宏观环境分析预测了2024年全球铁矿石的供需变化情况。国际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数据好于预期,但通胀数据保持了较强的韧性,美联储“鹰派”观点占据上风,多次压低降息预期,根据最新的点阵图,预期年内降息次数由年初预期的2次~3次调整为1次~2次,将压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国内方面,国内经济增长虽面临压力,但仍展现出强大的韧劲,全年目标可期,因此政策的导向仍然是结构性跟随型的,不会出现“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政策,具体表现为出口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基建和制造业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但消费处于相对弱势。房地产市场仍保持相对弱势,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给房地产行业“松绑”,预计未来在房地产方面,中央政策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同时,政府将加快发债速度,并在企业活期存款端持续发力。
从铁矿石供应来看,贾砚林预期全年铁矿石供需将进一步走向宽松,供应大幅度增加,需求略有减少,给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强大的约束。他预测,2024年中国铁矿石供应同比增加7100万吨,其中国产矿供应同比增加1500万吨,预计中国铁矿石供应总量将达到15.6亿吨。
出口方面,预计2024年钢材出口将维持2023年的9000万吨水平;房地产方面,预计房地产用钢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降幅为18%;基建方面,随着政府发债的力度加大,预计基建用钢需求略有增长,增幅约为4%,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将实现较强的增长。
贾砚林总结道,预期2024年中国的粗钢总需求会减少1500万吨,达到10.04亿吨水平,叠加废钢供应量增加带来的一定挤出效应,预计铁水产量会减少2000万吨,相应会减少3340万的铁矿石需求。
从市场趋势来看,低碳发展将统领企业经营运行。在碳指标约束之下,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优化生产运行方式,降低碳排放,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预期碳市场将走向活跃、碳价将持续走高,碳资产将被列入企业的经营报表。
从生产工艺来看,深度脱碳将推动流程结构的加速转变。贾砚林介绍,通过长流程高炉炼铁生产1吨钢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为2.33吨,使用直接还原铁的平均吨钢碳排放水平为1.37吨,使用废钢炼铁的平均吨钢碳排放水平则为670千克~680千克。而我国电炉炼钢占比不足10%,低于29%的全球平均水平。“可以预期,废钢供应量的增加及新能源电力的发展,都会为电炉炼钢的发展创造条件。”贾砚林说道。
从生产工序来看,铁前具有较大的降碳空间。贾砚林认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平均燃料比约为534千克标准煤,比行业先进水平高出30千克标准煤,因此有大约7000万吨的降碳空间。
根据上述分析,贾砚林推断,全球铁矿石供应将趋于宽松,逐步转向买方市场。从我国来看,铁矿石需求将降至2030年的9.3亿吨,减少约5亿吨。同时,国产矿的供应也将增长,预计到2030年国产铁精粉的产量会增加到3.5亿吨水平。从全球来看,预计到2030年全球铁矿石的需求量会减少2.4亿吨,而铁矿石供应量将增加2.4亿吨。
为了钢铁供应链的长期健康发展,贾砚林对未来铁矿石产业链建设提出4点发展建议。其一,强化供应链合作意识,增强合作伙伴意识,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在矿山、港口、货运、贸易、金融等领域建立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其二,优化矿产资源供应链价值分配,通过促进产业链价值的合理匹配,完善利益分配模式。其三,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转型,通过数智化手段优化供应链流程,提升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库存和物流的成本。其四,以客户为导向,优化供应链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响应水平,优化供料匹配,满足混配矿优化的需求,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与用户共同优化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