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胡林遗址: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见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胡林遗址: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见证

引用
人民网
1.
http://ent.people.com.cn/n1/2024/0408/c1012-40211428.html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过渡,特别是在农业起源、陶器制作和人类定居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1: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东胡林考古队供图


图2:东胡林遗址出土的陶盆。东胡林考古队供图


图3: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东胡林考古队供图


图4:东胡林遗址出土的骨柄石刃刀。东胡林考古队供图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阶地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之初,就因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及“东胡林人”的发现而备受关注。经过多次发掘,该遗址不断融入新方法、新技术,考古工作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并入选“200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所在位置属于北京西山褶皱断块山地的一部分,由于长期洪水冲刷,现存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尽管面积不大,但其重要性在于展示了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期的多层堆积。根据碳十四测年,东胡林遗址的文化遗存年代在距今11500~9000年以前,是研究北京地区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遗址。

万年遗存:东胡林原始聚落的重要发现

东胡林遗址的考古发现极为丰富,包括多项“中国之最”或“北京之最”。其中,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死观念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投影。遗址中已发现不少于3座墓葬,最早的墓葬中发现三具残存人骨,保存较为完好的两座墓葬为土坑竖穴墓,葬式分别为仰身直肢葬和仰身屈肢葬。随葬品包括螺壳项链、磨光小石斧、骨镯等。

火塘作为东胡林人重要的生活设施,形状多呈不规则圆形,通过在黄土地面上铺垫石块形成石块堆,用火活动就在这一范围内进行。火塘内可见动物骨骼及灰烬等,有的兽骨和石块有明显火烧痕迹,表明曾用于烧烤加工。

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等。这些石器可以满足狩猎采集、食物加工和仪式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且工具组合呈现明显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特征。

陶器制作在这一阶段还不甚发达,主要为平底直腹盆,烧成温度约500℃,陶质疏松,表面多呈现红褐色或黑褐色。尽管数量有限,但东胡林遗址的陶器开启了燕山南北一带平底器的一种风格。

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丰富,以鹿类为主,同时有猪、獾等哺乳动物,以及螺、蚌和蜗牛等软体动物。部分动物骨骼被加工成生产工具或装饰品,如骨锥、骨笄、骨鱼镖和骨柄石刃刀等。其中,骨柄石刃刀的加工较为精细,骨柄上刻有花纹。

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和1粒炭化黍粒,经鉴定,粟粒已具备栽培粟的基本特征,这一发现是探索中国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的重大突破。

承前启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变迁

东胡林遗址正处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与距今约2.7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相比,二者在人类体质特征、石器制作技术、葬制葬俗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东胡林人选择在燕山山前台地、清水河北岸的阶地上营建季节性聚落,并开始粟黍等农作物的栽培与加工。种种迹象表明,东胡林人大概过着一种半定居的采集狩猎生活,兼有农业生产活动,距离定居社会已经不远了。

文脉绵长:见证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遗址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遗址,再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遗址,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昌平雪山遗址,北京远古文化的连续发展,从侧面实证了中国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东胡林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人类利用、适应环境模式,以及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重要线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