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为何又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为何又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4378269_121157370

分餐制与合餐制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餐方式。分餐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合餐制则在宋代开始普及并延续至今。这种饮食习惯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也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寄托。

“分餐制”即给每位宾客配置单独的桌案和餐具,再将餐食分到每个食客的餐具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更,进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是和人情礼仪联系在一起,承载着人们情感寄托的合餐制便渐渐地取代了分餐制。

然而,自新冠病毒2020年1月起在武汉爆发后,封城封村、交通管制也相继开始。在新冠肺炎的冲击下,人们纷纷响应号召减少聚餐次数,而分餐制也逐渐被人们所推崇。但是,分餐制并不是现在才兴起的一种新型进餐形式,实际上它在我国实行已有数千年之久。

“筵席”分餐,古已有之

“分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起初,贵族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按照早期父系氏族的生活规制建立了一套严苛的礼仪体系,在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分食制”也随之产生了。

《周礼·司几筵》中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早期,“筵”“席”是两种不同但相近的饮食形式,后来随着饮食方式的发展,人们在招待客人时就将其统称为“筵席”。在周朝,宾客们席地而坐,案俎上摆满了食物,一人一张案俎,这就是分餐制的由来。

到了秦朝,商周时期的封建礼制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但是为了稳固政权,统治者依旧没有放弃执行严格的阶级体系,所以在森严的礼制下诞生的分食制也进一步延续下来。进入汉代,分餐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制度。

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王、项伯坐在东边,范增坐在南边,刘邦坐在北边,张良坐在西边,五个人一人一案,分而食之,这些都是分餐饮食中的典型代表。

所以,在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分餐制,并不是什么社会新潮,而是一种古老的饮食习惯。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一度备受尊崇的分餐制却逐渐被合餐制取代,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促使这种饮食文化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分餐至合餐,事出有因

秦汉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国家对峙、政权纷争、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这场动乱,打破了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局面,不仅如此,民众的社会生活与秦汉时期相比也开始产生了差异。

1、社会动荡,伦理基础出现松动

秦汉后长期的动乱和分裂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儒家经典也逐渐衰落,原有的价值体系遭到损毁,文人们的精神也随之崩溃,士子们开始以醉酒来掩饰痛苦,而魏晋的清淡玄学之风则为他们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从这一时期起,儒学逐渐衰落,而玄学则日渐繁荣。

随着儒学的衰落,儒家文化中的礼制规范在民众中也逐渐丧失威严,森严的阶级制度也开始松动,《世说新语》中曾记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对礼仪制度的轻蔑和行为,便是对此的有力佐证。

礼制跌下神坛,分食制赖以存在的社会伦理基础也出现了松动,《梁书列传卷三十八》中指出:“今天下宰守所以皆尚贪残,罕有廉白者,良由风俗侈靡。使之然也……。”在魏晋时期,世家子弟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力,在宴饮上开始追求极尽奢靡。

在这样一种奢靡的社会氛围下,曾经严苛的等级体系早已被人们遗忘,僭越礼教的行为也是司空见惯,人们开始追求饕餮长居乐士,进餐时也开始竭尽全力满足口腹之欲,饮食中的礼制禁忌也逐渐失去了功效,为合餐制的诞生创造了机会。

2、政权更迭和民族文化的大整合

如果说魏晋时期是由分餐制向合餐制转变的转折点,那么隋唐则是将分餐制与合餐制完美结合。在魏晋时代,匈奴、鲜卑、羌、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通过通商、朝贡、和亲等方式与中原的关系十分密切,《魏帝·魏书》中记载:“聘问交市,往来不绝”。这就是中原与少数民族不断融合的证明。

随着各国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也越来越交融,尤其是在中原政治衰微时,其他国家的势力日益强大,并逐渐占据了中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加速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分餐制在文化变迁的影响下,逐渐向合餐制转变。

隋唐之际,中原与各族人民之间友好的交往依然是统治者们所提倡的,就像唐太宗所说的一样,就算是少数民族,也是人,和中原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没有必要相互怀疑。随着交往的加深,中原的民间文化也开始被少数民族文化渗透,唐朝时期,“胡风”更是盛行一时。

“胡风”的出现使得民众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而胡服、胡床等对其的影响最大。所谓“胡服”是指西域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在胡服传入中原之前,中原人大多都是衣着宽松,影响行动,因此在唐代以前,人们都提倡一人一案饮食。

而胡服则和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截然不同,胡服通常衣袖痩窄,腰束郭洛带,下身服紧身小口裤,方便骑马和射箭。在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后,普通民众将一些胡服元素融入到中原的服装之中,而贵族们则在此基础上对胡服进行了改良。胡服的引入,为数人一起饮食提供了方便,由于胡服衣袖瘦窄,所以在共食时人们不至于碰翻食物,也不会影响他人。

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是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所以称之为“胡床”。在胡床没有引入中原之前,古人只能“席地而坐,凭案俎而食”,胡床的出现,使人能够垂足而坐。

胡床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但是由于胡床的高度比案俎高上许多,所以并不方便人们饮食,因此,在数百年的探索中,人们将低矮的案俎与胡床相结合,演变出了后来的大案高桌

敦煌85窟的唐人壁画中,就有一位屠夫在一张高桌上切肉,这种就是唐朝的大案高桌。四腿粗壮的大案高桌式样也十分简单,而大案高桌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加舒适地进食,也给众人合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在大案高桌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如果还使用一人一案的分食制,不仅空间无法满足,还会造成铺张浪费。

3、经济蓬勃发展,食物生产多元化

分餐制的产生,除了受礼乐制度的影响,也与物资匮乏有关。在远古时期,资源匮乏,为了让更多人存活下去,他们必须将多有的资源进行平分,而要进行平均分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分食。

不仅如此,在原始时代,人们获取到食物种类也有限,烹饪方式更是简单粗暴,多以烤、乱炖为主,食材分割也大多采取大块、长条的形式,在进行食材的处理过程中通常就已经将分餐的工作一同完成。

而到了唐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众能获得的物资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食物的种类还是烹饪方法都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在饮食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

而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以及烹饪的精细化,分餐制显然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逐渐难以适应饮食多样化的发展。

然而,即便是繁荣昌盛的唐朝,也只是实现了分餐制和合餐制的并存,合餐制的出现并没有让分餐制立马消失,颜师古在《急就章》的注解中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可见,唐朝时期宴请中分餐制也屡见不鲜。

进入宋代,合餐制开始大面积普及逐渐成为主流。在宋代,京都商贸日夜不绝,商贸的发达,促进了宋朝商市的扩张、市民的聚集和餐饮的繁荣,使得宋朝的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高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商市的繁荣也带动了市井饮食的发展,在市井饮食中,想要实现分餐制显然不太可能,而从唐朝时期就开始转变的合餐制在市井饮食中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跟随者宋代市井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了主流。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合餐制度已经完成成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总结

现如今受疫情的影响,为了健康和安全,分餐制又被再次提起,显然分餐制的饮食方式要比分餐制更卫生安全,但为什么从合餐制到转变为分餐制无法立即产生效果呢?事实上,用合餐制代替分餐制是中国古代人历经时代的变迁后的选择。

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同桌饮食已经成为了连接情感的纽带,上千年沉淀的饮食文化,使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合餐的方式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但是分餐与合餐并非完全对立,在特殊时期,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来实现分餐与合餐的融合,既保障健康和安全,也保证人们的情感需求。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参考文献

[1]刘容.魏晋至隋唐我国用餐方式由分餐向合食转变之缘由分析[J].前沿,2009(8):167-169.

[2]慧文.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J].科学大观园,2020,4:74-77.

[3]朱德熠.分餐制文化的历史溯源及现实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21(20):152-15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