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世纪后,你听懂《娘子》了吗
1/4个世纪后,你听懂《娘子》了吗
2000年11月7日,周杰伦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Jay》,其中收录的《娘子》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流行歌曲,更是一次音乐革命的宣言。这首歌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创新的编曲理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一场音乐革命的开端
著名歌手周华健在听过《Jay》专辑后,感慨道:“周杰伦给流行音乐带来了一次革命,非常新鲜、震撼。我们这群男歌手无不为之震动。包括我、李宗盛、罗大佑在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迷茫了,感觉自己音乐的能量没了,甚至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下去。我们怕,是因为它确实好听,那种全新的音乐理念,那种全新的语言逻辑,组合在一起就像一股洪水冲进乐坛,令我们溃不成军。”
这张专辑中的《娘子》尤其引人注目,它不仅在音乐性上实现了突破,更在艺术价值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晓松曾评价:“华语乐坛共一石,《娘子》独占八斗。”
革命性的行腔方式
对于习惯了传统抒情歌曲的听众来说,《娘子》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以台湾歌手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为例,其旋律与歌词的结合遵循传统的四声规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律动感。而《娘子》则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
- 节奏创新:周杰伦将第一个重拍留白,使得“娘子”这一开头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 行腔方式:他将“杨柳”拆解,将“杨”放在尾拍,“柳”放在重拍,这种破碎化的断句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 四声解构:周杰伦几乎将所有歌词都唱成第四声,这种反常规的处理方式让许多听众感到困惑。
这种创新的行腔方式在后来的《双节棍》等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了周杰伦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视角。
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进入副歌部分后,《娘子》展现了高度半音化的特点。周杰伦摒弃了传统的唯美旋律,转而采用现代主义的音乐语言来描绘中国大西北的荒凉景象。副歌部分的连续半音上行,以及“心伤透”三字在左右耳的来回更迭,都展现了周杰伦在音乐创作上的精湛技艺。
炫技式的演唱功力
如果没有高度炫技式的演唱功力,如此大胆的作曲方式虽是天马行空,却也无法落地。rap哼唱的驾轻就熟,主歌发音和节奏轻重缓急的妙至毫巅,“在江南等我”的尾字真假声转换的信手拈来,第二段主歌更是演绎了两拍十一个字的神话——“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都让人听得瞠目结舌。
反潮流的编曲理念
不同于后来众多经典作品或恢宏或华丽的编曲,《娘子》采用了吉他、贝斯和R&B鼓点的组合,摒弃了任何一种“正统古风”的配器。间奏部分的吉他solo采用了琵琶的轮指奏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荒凉感。
这种大胆的反潮流编曲恰恰让这首作品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巨大张力,即以作曲和编曲的轻与快来反衬出歌词内容的沉重,亦即以其“轻”来呈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方文山的词作艺术
方文山的歌词与周杰伦的音乐完美结合,展现了极强的画面感。如主歌开头的“一壶好酒 再来一碗热粥 配上几斤的牛肉”等,不仅句间押韵,而且句内也押韵,展现了方文山的拿手好戏。歌词中的古典意象与现代曲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得《娘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开山之作。
无人敢翻唱的神曲
《娘子》这首难度极高的划时代神曲几乎无人敢翻唱。直到2017年,内地歌手胡彦斌在《我是歌手》中尝试重新编曲演绎,虽然勇气可嘉,但关键性的编曲却未能成功,削弱了全曲的节奏和速度。
音乐教父的评价
台湾音乐教父李宗盛在听到《娘子》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听他第一张专辑的《娘子》,觉得这首歌是天才之作。过去想要中西融合的人,尝试了几十年都失败了,这首曲子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首歌值得被鼓励,因为创作者没有全盘投降,而找出了一条东西兼蓄的路。”
结语
《娘子》已经走过了1/4个世纪,作为华语乐坛引领一个新时代的风云人物,周杰伦以及他的音乐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最美好的花样年华,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若干年后,当他的许多歌曲被才华横溢的后来者所模仿、所超越而慢慢被人遗忘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一天,那将是华语乐坛的悲哀),《娘子》将依然屹立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群山之巅,尽管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氧气含量少而人迹罕至,但它一直会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