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统文化润童心 培根铸魂育新人——学院路学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统文化润童心 培根铸魂育新人——学院路学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0224060_1211247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富有独特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形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传统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反映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在古代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传统科技(如中医、农业、天文、历法等),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学(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等等。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文化自信和创新的源泉,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小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院路学区各校积极贯彻新时代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依托“环境润心、课程铸魂、活动赋能、课堂蓄力”,不断拓宽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打造出了一条以文润德、以文启智、以文塑美、以文健体、以文育劳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有效促进了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环境润心——构筑传统文化育人生态场域

校园环境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能量场,于“润物细无声”处滋养着师生的品格。学区各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积极营造沉浸式传统文化教育场域,探索出一条以“境”育人,以“境”化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化实践之路。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积极发挥“崇诗尚美”的教育特色,让诗词文化以静态化、形象化的方式渗透于学校建筑、植株建设、雕塑标志、围墙花坛等方方面面,为植物佩戴诗词小吊牌,为石块镌刻名诗篇章,让“围墙”变“诗廊”,让“楼宇”赋“诗意”……营造出诗意浓郁的至美校园。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将校园环境的人文性渗透于方寸之间的校园天地,涵盖谚语、科普、文学知识等的“你问我答”互动墙让全校学生在静态的语言文字中实现了动态互动,融合传统文化经典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楼道墙体彰显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在学区各校的共同努力下,学区内已形成一片文化氛围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之气,并以其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发挥着培根铸魂的育人功效。

课程铸魂——涵育传统文化育人精神力量

课程是助力传统文化有效落地的重要载体。推进传统文化进课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学区各校结合时代要求,坚持“传统文化课程化”的思路,将课程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生长点和突破口,不断推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改革,积极研发富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成为涵养学生人文底蕴与文化素养的重要源头。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的全链条,建构出“国家课程感受文化”“校本课程浸润传统”“选修课程陶冶情操”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多元丰富的国家课程中解密汉字义、品味诗文韵、感悟名篇情;依托国学、书法等校本课程的开设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研发吟唱蒙学、经典阅读、文化鉴赏、传统艺术等传统文化类选修课,让学生在传承经典、理解传统、陶冶性情中获得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月华分校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全过程,创造性研发出了以“塑”为主题的“面塑、黏土、泥塑”课程,学生在塑人、塑物中塑起了美的自信,塑立起感受美的能力,塑立起生生、师生、和家庭的和谐之美。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研发系列校本课程,重点围绕语文学科、艺术学科、英语学科开展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中,以说文解字、引经据典的形式,巧妙渗透汉字文化;在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践行英语新课标,传统文化进英语课堂”课题,选用《中国风阅读英语分级阅读绘本系列》阅读传统中国故事,唱中国童谣,了解中国名胜、地理、饮食及文字由来;引进传统的艺术课程,掐丝珐琅、民间美术New Look、创意粘土、传拓、竹编等课程。

从宏观的课程体系布局,到中观、微观的课程内容规划,学区各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以其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内容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学生树立了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活动赋能——拓展传统文化育人多维路径

活动是践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促进学生提升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是一种鲜活的育人实践。学区各校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课外延伸,分学段、分年级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秉承“双意”教育理念,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给有意思的事赋予一定意义,开展了“诗词古韵伴成长,乐诵经典蕴书香”的古诗词闯关活动。学校鼓励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诗词手账本,在诗词手账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诗词,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和增加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形成了“古诗词闯关+诗词大会+古诗专题研究”的学科实践体系。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诗词,设计绘制诗配画,设置闯关定级游戏,开展项目式学习,相互激励,互学共进,增强了学习的趣味,让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优秀的手账作品、诗配画作品更是登上了《书法教育》杂志,小诗人、小画家、小研究员正在一步步走出校园,走向更大的舞台。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沉浸阅读增智慧,传统文化润心扉》为大主题,以“持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热爱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锻炼发展学生身心全方位的素养”为目标的主题阅读活动。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的“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主题研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一次次动手制作、一场场参观体验、一项项实践研学中深埋心田。丰富多元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教育迈向纵深,涵养出一片底蕴深厚、文明和谐、活力多元的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成为学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课堂蓄力——蕴养传统文化育人内生动力

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渠道,亦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区各校积极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立足教材并深挖教材,基于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实现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将传统文化常态化渗透于各学科的日常教学,在书法课上写软笔、读字帖、画团扇,美术课上剪春花、描图样,体育课上教学武术操,音乐课上欣赏古曲……常态化、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渗透让课堂成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引入“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深挖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创设“语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体验式活动,驱动学生在体验式互动中培养跨学科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亦是延伸传统文化教育链条的应然。如今,学区各校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践之路,实现了传统文化之花在课堂上的精彩绽放。

顺势而为——焕发传统文化育人时代价值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改革浪潮迅猛涌动的当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今的教育环境呈现智能化、沉浸化、多维化的趋势,从ChatGPT到引爆全球的Sora,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技术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的全新重塑,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青少年只有深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构筑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破土而出成为向阳而开、托举新天地的参天大树。

下一步,学区将不断完善区域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丰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课程内容,扎实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