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时为啥不让带液体?机场安检禁止带水的原因是什么?
坐飞机时为啥不让带液体?机场安检禁止带水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乘坐飞机时不能携带大量液体?这一看似"奇葩"的规定背后,其实隐藏着重要的安全考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机场安检禁止携带液体的原因,以及如何安全、便捷地通过安检。
自莱特兄弟发明出"飞机"这种神奇的交通工具以来,航空业的发展越发繁荣。有些机票虽然看着只有三四百,但算上燃油费,行李托运费,几乎直逼四位数。
这种交通工具与其他最不一样的在于,它是空中飞行的。因此大气压、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航班有可能受恶劣天气的威胁而延迟。
对驾驶员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不再是只要会飞就行了,对周围环境的判断,敏锐的观察和果断的决策是飞行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日常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而乘坐时,安全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地铁、公交、高铁、火车都有配置相关人员在入口处核验。
现在对于违禁物品的检查越来越严格,小至小刀,打火机,带了就不允许上车。
实际上,坐飞机对于物品有更为细致谨慎的排查,电池、手机,兜里的东西都要拿出来供工作人员查看,甚至一杯超过一百毫升的水也不被允许。
就算是牛奶也不能过多,除非喝掉或者自弃。这么一条苛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奇葩"的要求是怎么来的?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成为了如今安检的常规工作?
三十多年前,日本东京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犯罪分子在地铁上放出毒气,致使大量乘客不幸遇难。
无独有偶,2006年,英国某家航空也遭遇不法分子企图炸毁民用客机的案件,使用液体饮料,幸运的是在安检过程中及时发现,众多乘客逃过一劫。
现在,乘坐飞机的频率越来越高。航空公司有义务保障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让他们享受平静舒适的飞行。因此,为了以防万一,不带过多饮品登机成了明码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一些国家,如果携带液体过安检,是不能随意倒掉的。必须要在安检人员的监督下倒入马桶中,才算过去。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远途早已成为了司空见惯之事。飞机、高铁来回穿梭,使用频率更加频繁。乘客多了自然是件好事,不必担忧金钱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股不怀好意的黑恶势力对公共交通虎视眈眈。因此,谨慎检查是情有可原。
这些人或生活不易,或事业受挫,或家庭破碎,心中的愤怒无处发泄,把魔爪伸向了无辜的乘客。他们以自我意识为主体,过激的情绪使他们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有些网友认为,飞机上不让带液体是因为上空气压较低,还和液体的沸点相关。比如水的沸点是一百度,那么到了高空可能只有八十度。
飞机空间有限,无法承受过量气体,某一部分甚至会压强过高,给飞机带来爆炸的风险。
实际上,个别歹徒行凶时有可能选择易燃液体,像汽油、打火机。有人要提问了,打火机不是固体吗?
仔细观察打火机的外形,你会发现里面有液体晃动,这就是打火机的助燃物。轻轻按下,就可能酿成一场灾祸。
所以,少一点冲动,多一些理解,积极配合登机前的安检工作,按照服务人员的要求操作,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和安宁。
有人要问了,如果真的口渴怎么办?真的只能干巴巴地忍完全程吗?
每个机场内部都有自动售卖机,这些机器里售卖的货物都是经过严格审批的。此外,其中的便利店餐饮也要经过相应的流程检查,确保安全了才能出售。
飞机上也有提供饮品。而且这些饮品还会经过二次抽检,没有危险的可能。
这就是飞机对液体这么"敏感"的原因。一个简单的规定背后,也许就隐藏着用生命证明的必要之处。健康无小事,生命价最高。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坚守底线,互相谅解,彼此尊重,莫让快乐之旅变成悲剧的开始。
公共场所是大家共同践行责任、遵守秩序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场所的安全与稳定,让地区更加稳定,让社会更加繁荣。
不妨登机前,及时了解相关条例,做好充分准备。用诚恳的态度和礼貌的语气询问工作人员,保证舒适的旅行。
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与保障,让我们积极配合航空公司,共同为幸福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