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城隍庙:秦裕伯的传奇故事
揭秘上海城隍庙:秦裕伯的传奇故事
“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道出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一位元末明初名士的敬重与遗憾。这位名士,便是被上海百姓尊为城隍神的秦裕伯。
勤政爱民的元末名士
秦裕伯(1296-1373),字惟景,号蓉卿,是北宋著名诗词家秦观的八世孙。他祖籍淮扬(今江苏扬州),宋末咸淳年间(1265-1274),因避乱随祖父秦知柔迁居上海。秦家在黄浦江畔扎根后,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秦裕伯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直到至正四年(1344)才高中进士,那时他已经49岁。中举后的秦裕伯为官十年,期间勤政为民,公平干练,不趋炎附势,在民间颇有口碑。
元明易代之际,秦裕伯选择辞官回乡。朱元璋三次征召,他都以病辞。最终,朱元璋被其高风亮节所感动,称赞他“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并封其为上海城隍神。
从乡贤到城隍神
秦裕伯的传奇故事,不仅体现在其为官生涯中,更在于他归隐后为家乡所做的贡献。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题桥”的故事。
在秦裕伯的家乡陈行长寿里(今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勤劳村),周浦塘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两岸乡亲往来不便。秦裕伯见状,便号召乡亲们建造新桥,并带头出资。桥建成后,秦裕伯题写“大通桥”三字。乡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桥称为“裕伯题桥”,后来简称为“题桥”,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秦裕伯的善行义举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勤政爱民、公正无私的品格深深印在了上海人民的心中。因此,当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改建城隍庙时,百姓们一致推举秦裕伯为城隍神,与西汉大将军霍光、清末民族英雄陈化成一同供奉,形成了上海城隍庙“一庙三城隍”的独特格局。
城隍庙的沧桑巨变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最初是由张守约将霍光行祠改建而成。此后数百年间,城隍庙经历了多次变迁。
清朝乾隆年间,豫园被辟为城隍庙的西园,商贾纷至沓来,开设店铺,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到了晚清,城隍庙一带更是万商云集,成为上海重要的商业中心。
民国时期,城隍庙屡遭火灾。1926年,庙宇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大殿得以重现辉煌。如今的城隍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大门、二门、戏楼、大殿、寝宫等建筑。庙内主体建筑包括大殿、元辰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等9个殿堂,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彩椽画栋,气势恢宏。
传奇故事的当代启示
秦裕伯从一位元末进士,到被朱元璋三次征召的名士,再到上海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其传奇人生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勤政爱民、公正无私的精神,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这种超越个人利益、一心为民的情怀,正是其被尊为城隍神的根本原因。
今天,当我们走进上海城隍庙,看到秦裕伯的神像时,不禁会想到这位曾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留下无数善行义举的先贤。他的故事,不仅是上海城隍庙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在当今社会,秦裕伯的传奇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着我们要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