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布施不住六尘,福德喻如虚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布施不住六尘,福德喻如虚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5644275505/283043916

《金刚经》作为佛教经典,其“妙行无住分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菩萨修行的核心要义。本文将从布施不住六尘、福德喻如虚空、无相施福难量、心应无住而住四个方面,深入解读这一经典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一、布施不住六尘

在菩萨修行的法门中,虽然佛陀广开八万四千之繁多,但各各法门皆融摄于六度波罗蜜。这六种法门,涵容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功德。《金刚经》所谈论的“般若空性”,不是偏枯死寂,而是了彻妄相,不被六尘困惑,一念净信而能起庄严佛事;一心虚灵而能融通妙用。

经文中:“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分,行于布施。”此法,即是众生心,它能统合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有为无为等色心诸法。经文中指的“应无所住分”又有什么特别含意呢?

《金刚经》于文字义理上,一再申论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为主题,但是真正的不住相、无所住的深意,是要我们不废事相的善业资粮,于不住心,大作空花佛事。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观点“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布施实际是会通六度的。在《金刚经宗通》提到布施有三义:

  • 资生施:施予财物,资给众生生存的条件。
  • 无畏施:由于己身奉行净戒、忍辱无害故,设有冤家亦不仇报,慈爱一切有情,令不生布畏恐惧。
  • 法施:由于精进故,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如鉴映水,知众生心;由智能故,能事理无碍,不颠倒而说法。

资生施是给予众生色身的安养,令其饱足;无畏施是给予众生精神上的鼓舞,令其安稳;法施则是演说法谛,令众生开悟觉性。此三施呈现六波罗蜜之用,亦是横贯身口意三业净施。弥勒菩萨偈曰:

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布施不住六尘,才能泯除人我分别,打破有无界限,才是修行者逍遥的住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末利夫人虔信三宝,奉守净戒,深获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波斯匿王因为细故要杀御厨,当时正在持守八关斋戒的末利王后闻讯,把自己穿戴得光鲜华丽,并请求大王一起饮酒作乐,指定那位御厨亲自料理。波斯匿王感到十分纳闷,问她:“你平时滴酒不沾,而且今天又是你持八关斋戒的日子,为什么身上配戴珍宝璎珞,为什么你要破斋犯戒,和我饮酒作乐呢?”

“我听说这名御厨触怒了大王,即将要被杀头,如果今天不请他调理美膳,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波斯匿王明白夫人的慈悲,就免除御厨的死罪。

从这段故事,我们看到求利夫人,不被戒相所惑,深明持戒原是以止恶行善为真谛,因此不顾己身犯破戒之过,以涂香饮酒之相,行慈救人!

布施立于六度之首,足见它是菩萨行持的筑基,菩萨度化的资粮,生活里,处处可见拿着几根香蕉,几个苹果,来到寺院求福禄求功名,求平安求财利,这住于世问六尘的布施,绝非是真心的布施,而是一种对神祇的贿赂。

我们在布施时,应做到四点:

  • 不贪求胜境,应随缘布施。
  • 不吝惜所有,应随力布施。
  • 不分别怨亲爱憎,应随喜布施。
  • 不妄想未来果报,应随心布施。

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住六尘布施,妄心即伏;能念念清净行施,何患真心不住?

二、福德喻如虚空

布施的福德有多大呢?在布施的性德上,“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尽,以外相种种施为,藉此普能散尽心中的妄念习气,灭绝烦恼蕴集。佛陀为什么要用虚空譬喻福德?窥基大师在《金刚经赞述》说明以虚空喻有三种因缘。

  • 虚空遍一切处:福量圆满,长久不绝。
  • 虚空高大殊胜:无物伦比,毕竟常住。
  • 虚空物所不坏:风所不飘,水所不溺,火所不烧,物所不坏。

虚空因为具有遍一切处、高大殊胜、物所不坏等性德,因此佛陀以此譬喻布施之福德如虚空是无能限齐的。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信徒都挤得水泄不通,因此就有人提议,要再扩建更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着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巨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

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来转身道:“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的关系是银货两讫!”

这虽是一则禅门趣谭,但是也警醒我们布施时要能不住相,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要如何做到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能内破悭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种妙观可以培养我们如虚空廓然的平等心。

  • 厌离观:观生死业趣,众苦逼迫身心,谛观思维,身聚如沫,命非久长,以此厌离观,能对身外财物不起贪著,而行大施。
  • 菩提观:观佛果相好殊胜,法性本具净戒,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知菩提本性平等,故能尊重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 慈悲观:念众生不逢佛时,不明法时,不敬僧时,不知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恶业,如迷醉人行走暗路,如无足人渡河流。由此念众生如己身脓疮,必悉心护念救渡。

厌离观像一面镜子,照见世间所有身内身外诸物,悉皆败坏无常,由此厌离,发大心行大布施。菩提观像一把慧剑,截断心、佛、众生的妄想众流。慈悲观像通明的灯塔,接引迷航的众生安全上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