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重的远程射手:二战德国K17/K18型105毫米加农炮
笨重的远程射手:二战德国K17/K18型105毫米加农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装备了多种105毫米加农炮,其中K17和K18型加农炮因其远程射击能力和精准度而备受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火炮的设计、性能及其在战场上的应用。
K17型105毫米加农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发现其装备的K14型野战加农炮存在射程不足的问题。作为一款需要压制敌军火炮的火炮,射程不足显然无法满足战场需求。克虏伯公司迅速提交了改造方案,在K14野战加农炮的炮架上安装一根更长的炮管,并采用液压气动/液压弹簧的后坐系统。虽然这一改进解决了射程问题,但炮重超标导致整炮无法由骡马牵引,只能将炮管卸下来分开牵引。
图1:K14型105毫米野战炮
K17型10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优势在于其16公里的射程,这一性能让德国军方非常满意。尽管订单量达到1000门,但由于生产跟不上,到1917年8月仅有197门被制造出来。虽然笨重,但在一战的堑壕战中,这类射程远的火炮表现得相当出色。
图2:K17型105毫米野战炮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禁止制造此类武器,部分K17型加农炮被藏匿,另一部分则被出售给瑞典和罗马尼亚。二战爆发后,这些加农炮被重新启用,大部分被用作岸防炮。
图3:K17型105毫米加农炮
K17型野战加农炮的主要参数如下:
- 口径:105毫米
- 全重:3307公斤
- 炮管长度:4725毫米(倍径45倍)
- 垂直射界:-2°~+45°
- 水平射界:左右各6°
- 最大射程:16500米
- 炮口初速:660米/秒
- 射速:6-8发/分钟
图4:K17型105毫米加农炮
K18型105毫米加农炮
一战结束后,德国虽然被禁止制造加农炮,但并未放弃火炮研发工作。1920年后,德国开始了105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榴弹炮的研发工作。为了不浪费资源,德国希望设计一款采用sFH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炮架的105毫米加农炮。在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德国军方选择了克虏伯设计的炮架和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炮身。
图5:一战德国使用的sFH 13型17倍径150毫米榴弹炮,二战时被sFH 18型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取代
由于K18型加农炮那长长的炮管,其全重甚至超过了150毫米榴弹炮。该炮在由骡马牵引时需要将炮身和炮架分离,也可以采用5吨半履带牵引车或8吨半履带牵引车进行整炮牵引。
图6:Sd.Kfz 6型5吨牵引车去牵引6吨的K18型加农炮会出现动力不足影响炮兵机动性
图7:Sd.Kfz 7型8吨半履带装甲车在牵引K18型105毫米加农炮
K18型加农炮的主要参数如下:
- 口径:105毫米
- 行列全重:6434公斤
- 放列全重:5642公斤
- 炮管长度:5460毫米(倍径52倍)
- 垂直射界:0°~+48°
- 水平射界:左右共48°
- 最大射程:19075米
- 炮口初速:835米/秒
- 射速:6-8发/分钟
图8:K18型加农炮
在1941年,根据前线反馈,K18型加农炮进行了改进,炮管倍径增加到60倍径,炮口初速提升至910米/秒,射程提高到21000米。改进型在1943年定型为K18/42型野战加农炮。
图9:K18/42型野战加农炮
尽管K18型加农炮具备一定的反坦克能力并配有穿甲弹,但实战中其反坦克效果并不理想,通常只作为远程压制火炮使用。
图10:运输途中的K18型加农炮,可以看到炮架和炮身分离
K18型加农炮与K17型加农炮一样,成为二战德国远程压制火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射程远、精度好的优点,德国在构筑大西洋堡垒防线时抽调了不少K18型加农炮用作岸防炮。
图11:位于法国西海岸的K18型105毫米加农炮,该炮被当作岸防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