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春雨已至,万物新生
雨水节气:春雨已至,万物新生
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在这个时期,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雨水节气的由来、特点、习俗以及养生方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句话意味着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真的来了。
雨水节气的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浙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C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C以上,桃李含,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
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雨水到,草木萌动,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这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者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胰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 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雨水这天在民间还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南方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降雨以毛毛雨为主,草木萌动。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
獭,又名为水拘贼或食鱼。祭鱼,即川鱼祭天。雨水时节,冰开始融化,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每到这个时候。水獭都会把自己从水里面捕到的鱼摆放在树木之上,围着自己摆成一圈,而自己就将两只前爪拱在身前,像祷告祭奠天地、感恩自然一样,在圈里面转上一圈。
二候鸿雁来
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三候草木萌动
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的习俗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让儿女顺利、健康的成长。
传统食物
1、大蒜 : 春季多吃葱蒜不但有利于生发的需要,还能帮助身体抵抗更多外部的侵害。春季多感冒和病毒,大蒜却含有抗菌成分-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有效物质。蒜氨酸和蒜酶存在新鲜大蒜的细胞里,一旦把大蒜碾碎,它们就会互相接触,从而形成一种没有颜色的油滑液体一-大蒜素。大蒜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帮助人体免疫外部的“菌群”侵害。
2、小米: 古人认为:“小米汤赛参汤”,可见小米的营养价值之高,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可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佳品。同等重量的小米中含铁量比大米高一倍,维生素B1比大米高1.5-3.5倍维B2高1倍,而纤维素更比大米高出2~7倍。
3、红枣: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雨水节气的养生方法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因此,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具体来说,我们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天气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 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第三,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第四,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1、雨水节气防倒春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所以穿着轻便的衣物可以方便增减衣物,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上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2、雨水节气注意补水
雨水节气气候干燥,容易上火,平时要多喝水,尽量选择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3、雨水节气调理脾胃
雨水节气是一年中调理脾胃最佳时候,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4、雨水节气多加锻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的发生除了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其实也还与人们个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困乏感。所以多加运动会让你的身体和大脑都兴奋起来,让你神清气爽。
雨水节气的饮食建议
1、雨水节气省酸增甘
春季的饮食养生时曾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的饮食原则。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用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以调理脾胃。
2、多吃温性的食物
雨水节气应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雨水节气最适合就是调理脾胃,所以在饮食上要多吃温性的食物从而对脾胃进行调补。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作为要药膳的调理品。
3、少食油腻多食蔬菜水果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天气转暖,春季多风,气候干燥,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所以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
雨水节气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
1、预防感冒
"雨水”之季的气温变化较大,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胰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容易感邪而致病,引发呼吸道感染,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也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捂好腿和脚。很多人习惯减衣时先减去几条裤子,其实,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受寒后伤肺,容易引起感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要特别注意,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
2、寒湿易致骨关节炎病发
“雨水”节气将至,随着降雨增加,加之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不少有骨关节炎的中老年朋友不免开始担心“老病复发”。90%的关节炎病人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甚至比天气预报还灵。
对于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冷热无常,都可能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甚至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骨科医师分析说,根据传统中医以及其延伸的气象医学认为,雨水过多、湿气侵入会诱发相关致病因子,在受寒或着凉后,人的防御能力下降,也会使这些疾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
3、易乏困
春天,气温升高,胰理疏松,脑血流量相对减少,所以常感疲劳乏困,此时应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季,许多人出现困倦乏力、眼涩头晕、提不起精神和昏昏欲睡等症状,医学上称为“春困症“
4、肠冒病高发
随着进入“雨水”节气,降雨增多,寒湿之气最易困扰脾脏,因此,在“雨水”前后特别应注重养护脾脏。平时,里遗留下来的“食积”带来了胃胀胃痛,上饮酒,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二是与季节因素更替有关,这个时段胃溃疡类的疾病很容易复发,最常见的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过病史的朋友尤要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