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详解: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
雷达原理详解: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
雷达(radar)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的缩写,通过发射射频信号并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可以获取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和形状等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参数测量、工作频率、应用以及电子战相关内容。
一、雷达的基本概念
雷达发射机产生射频信号,经雷达发射天线辐射到空间,当电磁波遇到目标发生反射,回波信号经雷达接收天线,到达接收机,经接收机处理后,送给信号处理机进行处理,获得目标参数:距离、方位、速度和形状等。
雷达的主要任务包括:
- 早期:测距
- 现代:测距、测角度、测速度、测形状
二、雷达组成
雷达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 天线:将射频信号辐射到空间,接收回波信号。
- 发射机:产生雷达信号。雷达发射的信号一般可分为连续波信号和脉冲信号。
- 连续波信号:正弦与余弦信号,只是初始相位差90度。
- 脉冲信号:
- 发射信号(主波):
- 回波信号:
- 接收机:接收回波信号,并进行处理。一般会经历“射频->中频->视频”的处理过程。
- 混频处理: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直接在射频上进行采样成本很高,因此需要对射频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变到中频。
- 视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包络检波处理得到。
信号处理机: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需要大于信号频率的两倍。
终端显示设备:将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到屏幕上。
伺服系统和同步设备:
- 伺服系统:控制天线转动,使天线指向不同角度,以探测不同方位的目标。
- 同步设备:雷达的频率和时间标准。产生各种频率振荡;提供统一的时钟。
三、目标参数测量
距离测量:脉冲信号测距公式为2R=c*tr,其中tr表示主波和回波之间的时间差。
角度测量: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直线传播和雷达天线的方向性。天线方向图描述了天线在不同方向上的增益情况。
主瓣的宽度称为波束宽度,定义为主瓣功率下降到波束中央1/2功率处的宽度,也称为3dB波束宽度。速度测量: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计算目标的径向速度。
对于线性调频信号:目标形状测量: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实现目标成像。
四、基本雷达方程
基本雷达方程描述了雷达探测目标的能力,公式如下:
当Pr ≥ Simin时,雷达可以探测到目标。其中:
- Pt:雷达发射机发射信号的功率
- Gt:发射天线增益
- Gr:接收天线增益
- σ:目标雷达截面积
- R:目标距离
- Simin:接收机灵敏度
五、雷达的工作频率
常用的工作频段范围为220M~35GHz(射频),具体包括:
- L波段:波长22cm,范围为20~25cm
- S波段:波长10cm
- C波段:波长5cm
- X波段:波长3cm,频率为10GHz
- ku波段:波长2.2cm
- ka波段:波长8mm
六、雷达的应用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 军用:预警雷达、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火控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测高雷达、近炸引信、末制导雷达
- 民用:气象雷达、航管雷达、遥感雷达等
按雷达信号形式分类:
- 连续波雷达
- 脉冲雷达
- 脉冲压缩雷达
- 多普勒雷达
- 频率捷变雷达
七、电子战与雷达
电子战(EW)包括电子对抗(ECM)和电子反对抗(ECCM)。雷达的抗干扰措施主要包括:
- 与天线有关的抗干扰技术:旁瓣相消、旁瓣匿影
- 与发射机有关的抗干扰技术:发射信号功率、发射信号的变化
- 与接收机有关的抗干扰技术:PC
- 反隐身:多基地雷达
本文内容转自知乎专栏: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24984281023459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