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电影的双向赋能,需要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
人工智能与电影的双向赋能,需要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电影创作的方式。从辅助创作到参与创作,AI正逐渐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上,来自国内外的导演、编剧、视觉艺术家、科学家、科幻作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电影的未来。
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展映单元中,从1927年的科幻默片《大都会》到近年来的《她》,众多经典作品展现了电影人对科技、文明和伦理的深刻思考。如今,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电影的表现对象,更是开始参与到影视作品的创作流程中。
AI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现状
《年会不能停》导演、编剧董润年分享了其团队在剧集制作中使用AI的实践。他们通过Midjourney生成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前期概念设计和场景设计的效率。AI在作曲和功能性文案创作方面也表现出色,能够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音乐和文案。
然而,AI在创造力方面仍面临挑战。董润年指出,AI目前还无法很好地处理个性化和不符合常规创作规律的内容,这限制了其在剧本创作等领域的应用。
业内专家观点
导演黄建新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迎接AI的发展。科幻作家王晋康则预测,AI最终将超越人类的创作能力,尽管他对其缺乏生活经历表示担忧。
日本动画导演河森正治则从技术角度出发,认为AI可以加速动画制作流程,特别是在创造性要求不高的环节。他期待AI能够处理更多感官信息,创造出更具原创性的角色形象。
人工智能科学家戴勃指出,AI在电影领域的应用目前仍停留在灵感启发阶段,缺乏实际生产应用能力。他强调,AI与电影行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双方的深入交流和理解。
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科幻电影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上,多个科幻影视项目和文学IP公布了最新进展,包括《群星闪耀时》《梦之海》《瓦朗索尔1965》等作品。
董润年表示,基于对AI的观察,他正在调整对AI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并期待与中国优秀科幻作家合作,推动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与电影的双向赋能,需要打破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只有通过跨行业的深入交流和理解,才能充分发挥AI在电影创作中的潜力,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