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东周时期两大转折点,一文读懂!
春秋与战国:东周时期两大转折点,一文读懂!
春秋与战国是中国东周时期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乱频仍。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从何而来?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东周开篇与春秋起始
公元前770年,东周正式开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镐京沦陷,西周灭亡。周平王姬宜臼在诸侯扶持下东迁洛邑,开启了东周时代,也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序幕。
王室衰微,诸侯们开始挑战周天子的权威。郑庄公率先发难,繻葛之战中,周桓王的军队战败,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颜面扫地。这一箭,射散了周天子身上那层神圣光环,诸侯们瞅准时机,开启了争霸之路,春秋大幕就此徐徐拉开。
从时间上看,春秋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近三百年历史时期,这一划分依据的正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目前的历史教材大多也是依此进行的划分,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春秋” 名称由来揭秘
(一)源于鲁国史书《春秋》?
提到“春秋”,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鲁国那部大名鼎鼎的史书《春秋》。相传由孔子他老人家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精心修订而成这部编年史书,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篇,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搁笔,横跨242年历史。这期间,诸侯争霸、风云变幻,诸多大事都被凝缩在那简洁文字里,像齐桓晋文的霸业、宋襄楚庄的纷争,皆有迹可循。由于此书记录时段和后人划分的春秋时期大体契合,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用《春秋》指代这段历史。
不过,这一说法有点小瑕疵。在当时,鲁国并非超级大国,影响力有限,单凭鲁国史书来冠名一个时代,似乎有点“名不副实”。而且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思想上百家争鸣,学者们视野开阔,不太可能只盯着鲁国史书来给时代命名,其中必有隐情。
(二)各国史书皆称“春秋”?
如果深挖史料,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墨子・明鬼下》提到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晋语七》《楚语上》里也暗示晋、楚两国史书可能叫《春秋》。这么一看,“春秋”在当时是各国史书的通称。为啥都爱用这俩字呢?一来,当时史书多是编年体,按春夏秋冬顺序记事,“春秋”二字常被借用,用来指代一年,久而久之,就成了编年史书代名词;二来,上古时期,一年或只有春秋两季,以“春秋”称年,顺理成章;再者,春季、秋季是诸侯朝觐、会盟等大事扎堆的时段,史书记的就是这些国家要事,叫“春秋”再贴切不过。
所以,“春秋”之名,起初是各国史书通称,因鲁国《春秋》流传后世,且记录年代典型,才让后人把这时期与它紧紧挂钩,成为一个时代醒目标签。
春秋落幕与战国启幕
(一)三家分晋:权力更迭的巨响
到了春秋后期,晋国这中原老牌强国,内部却乱成一锅粥。晋文公重耳当年设三军、置六卿,本想让卿大夫们辅佐公室,共创霸业,没成想却埋下祸根。六卿势力膨胀,相互倾轧,先是范氏、中行氏谋反,被其余四家联手剿灭;接着智氏崛起,智瑶这家伙,聪明是聪明,可为人贪婪无礼,仗着智氏强盛,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忌惮智氏,咬牙割地以求自保;赵襄子却硬气,坚决不从。智瑶大怒,拉着韩、魏两家围攻赵氏于晋阳。
晋阳之战,堪称惊心动魄。智瑶引汾水灌城,眼看晋阳要被大水吞没,城中百姓却誓死不降,与赵氏同仇敌忾。关键时刻,赵襄子派张孟谈出城,暗中联络韩、魏两家,晓以利害:“唇亡齿寒呐,赵氏一灭,下一个就轮到你们!”韩、魏两家本就对智瑶心怀不满,被这么一劝,幡然醒悟,当即与赵氏结盟。公元前453年,三家反戈一击,掘堤水淹智瑶军营,智氏大败,全族覆灭。此后,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晋国名存实亡,春秋时那套以尊王攘夷、诸侯会盟维系的秩序,被彻底打碎,乱世进入了新的“战国”阶段。
(二)田氏代齐:齐国易主的波澜
齐国这边,也不太平。姜姓吕氏统治齐国数百年,到了春秋末年,齐景公在位时,贪图享乐,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田氏瞅准机会,悄然崛起。田氏始祖陈完,本是陈国公子,因内乱逃到齐国,被齐桓公收留,改姓田。几代田氏族人苦心经营,在齐国广施恩惠,收买民心。田乞当政时,收赋税用小斗,借粮食给百姓用大斗,百姓感恩戴德,“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田氏势力愈发壮大。
齐景公去世后,田氏开始发力,驱逐国、高二氏等旧贵族,掌控朝政。之后,田常弑杀齐简公,另立傀儡,独揽大权,齐国军政尽在其手。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到海边,自立为君,还通过魏文侯向周天子施压,周安王无奈,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姜齐就此变为田齐。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一样,都是卿大夫以下克上,篡夺君权,彻底颠覆了旧有的政治格局,宣告着战国时代的全面到来。
所以说,不管是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还是公元前386年的田氏代齐,亦或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家为诸侯,都像是历史长河中的醒目界碑,从不同角度宣告春秋落幕、战国登场。这一时期,各国不再尊崇周天子权威,战争愈发残酷,灭国之战频繁上演,变法革新成风,只为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自此,华夏大地开启了一段更加波谲云诡、英雄辈出的战国传奇。
“战国” 名称背后深意
(一)文献中的“战国”初现
“战国”这个词,最早现身于先秦典籍。《尉缭子・兵教下》提到“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兵令上》也讲“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不过此时的“战国”,只是泛指相互攻伐的各国,还不是一个固定历史时段的专称。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这部书汇聚了战国谋士们纵横捭阖的精彩谋略、各国间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战国”一词,随着此书流传,渐渐有了特定指代,成为秦统一前那段战火纷飞、风云变幻时代的代名词。
(二)时代特征铸就“战国”之名
为啥叫“战国”呢?看看这时期特征就明白。与春秋相比,战国的战争更加残酷频繁,动辄几十万人马厮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目的不再是争当霸主、显威立德,而是赤裸裸的兼并土地、消灭他国。各国为求生存、谋扩张,纷纷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革新,以求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同时,“战国七雄”格局基本定型,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国并立,相互制衡、征伐不断,天下进入分裂割据却又激烈竞争的新阶段,“战国”之名,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这段历史的动荡与热血。
总之,春秋到战国,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从诸侯争霸的“温柔角逐”迈向国家兼并的“生死较量”,“春秋”与“战国”,这两个熠熠生辉的名称,承载着华夏大地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供后人在历史星河中不断探寻、回味。
战国时代的烽火征程
战国时期,通常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各国纷争不断,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华夏大地每一寸角落。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崛起。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让底层人才有了上升通道;又实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还首创平籴法,丰年购粮、灾年售粮,稳定粮价,魏国经济蒸蒸日上。军事上,吴起训练出精锐的“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魏国开疆拓土,威风八面,成为中原霸主。
可其他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魏国变法图强。楚国的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让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疆域大增;韩国的申不害以“术”治国,整顿吏治,强化君主权威,使韩国在列强夹缝中有了立足之地;齐国威王纳谏用贤,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国广开言路,政治清明,又有田忌、孙膑等名将,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国,重振雄风。
秦国呢,在战国初期默默积蓄力量。秦孝公时,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卫鞅入秦,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奖励军功,让秦军悍不畏死,“虎狼之师”令六国胆寒;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秦国走上高速发展轨道,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随着各国发展,合纵连横的外交博弈精彩上演。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让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张仪则以连横破纵,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分化瓦解合纵联盟,为秦国争取发展空间。在这纵横捭阖间,各国势力此消彼长,局势变幻莫测。
最终,秦国凭借几代君臣努力,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破赵,公元前225年亡魏,公元前223年定楚,公元前222年平燕,公元前221年吞齐,历经数百年分裂混战,华夏大地重归一统,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翻开了历史崭新一页。
从春秋到战国,是华夏文明成长蜕变的关键历程,其间蕴含的智慧、勇气、变革精神,穿透岁月,至今熠熠生辉。
春秋与战国的变与不变
从春秋到战国,看似“换了人间”,实则藕断丝连,诸多变化中暗藏着不变的历史脉络。
政治上,春秋还讲“尊王攘夷”,齐桓公、晋文公称霸都打着周天子旗号,哪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功夫还是做足的;到了战国,“礼崩乐坏”彻底,各国撕破脸争地盘、抢人口,周王室被彻底晾在一边,可本质上都是为了逐鹿中原,扩充势力。
军事层面,春秋多是贵族间“点到为止”的车战,战争像竞技,不伤和气;战国成了全民皆兵、你死我活的厮杀,动辄几十万人马混战,长平之战更是血流成河。但不管咋变,战争都是各国争雄、求生存的“利刃”。
文化领域,春秋百家争鸣初起,孔子、老子等诸子开宗立派,思想火花四溅;战国时更加繁荣,法家、纵横家等大放异彩,各国变法、纵横捭阖都靠这些思想指引。不变的是,知识精英都在为乱世寻出路,想以自家学说安邦定国。
经济上,春秋铁器萌芽,井田制松动;战国铁器普及,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成主流,商业、手工业蓬勃发展。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形态革新,为各国争雄筑牢根基。
结语
春秋与战国,是华夏历史长河中两段紧密相依的波澜,变化中延续着华夏民族奋进、探索的基因,共同铸就了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供后世反复咂摸、汲取智慧。这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历史大剧,角色众多、情节跌宕,至今仍在岁月舞台上熠熠生辉,引无数后人沉醉其中,探寻那逝去时代的魅力与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