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平菇病虫害如何防治?预防胜于治疗,预防是关键
食用菌种植|平菇病虫害如何防治?预防胜于治疗,预防是关键
在平菇生产和栽培过程中,除了病害之外,虫害也是困扰菇农的重要问题。平菇之所以被虫害,是因为菌丝体和子实体是某些成虫或幼虫的“食物”。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菇种植中常见的四种害虫(蘑菇蚊、蘑菇蝇、瘿蚊、螨虫)的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平菇害虫的类型
平菇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主要有以下四种:
- 昆虫:如蘑菇蚊、瘿蚊、蘑菇蝇等;
- 线虫;
- 螨虫;
- 软体动物:如弹尾鱼、蜗牛、蛞蝓等。
虫害的多样性使平菇随时面临被破坏的风险,如菌带受损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受损、经济效益降低等。
危害平菇的“四大害虫”
1. 蘑菇蚊子
症状:
蘑菇蚊是平菇种植中常见的害虫。它们的幼虫呈蛆状,乳白色,头黑色,肉眼可见。菇蚊幼虫直接破坏菌丝和菇体,导致菌丝萎缩而死亡。蘑菇种植者称之为“细菌退缩”。蘑菇蚊的成虫是黑褐色的小蚊子,不具有直接危害性。然而,蘑菇蚊的成虫流动性很强,经常携带螨虫和细菌。随着成虫蔓延,多种病虫害会同时发生,使蘑菇深受其害。农民的防控措施非常被动。
生活习惯:
蘑菇蚊的适宜生存温度为13~20℃,一年可发生数代。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卵3~5天即可孵化成幼虫(蘑菇蛆)。刚孵出的幼虫呈丝状,常聚集在腐烂的培养料等含水量较高的地方。在日光温室温度范围内,蘑菇蚊无明显越冬期,发生较多。
预防及治疗方法:
捕蚊器杀死成年昆虫。捕蚊器间距以10米为宜,悬挂位置距菇袋1米左右;播种前期,对物料进行预处理,在料面及菇床喷洒1000倍菇净液或2000倍灭蝇胺溶液;成虫羽化期间多次使用农药直至羽化结束。选择药效强、毒性低的农药进行防治,如蘑菇净、苯氟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用药量在500~1000倍之间。
2. 蘑菇蝇
症状:
蘑菇蝇幼虫是白色半透明的蛆,可以钻入蘑菇体内并以菌丝体为食。蘑菇蝇成虫是黑色或深棕色的小蝇,体形细长,移动速度快,难以捕捉,多在白天活动。成虫可携带病原菌或螨虫,作为媒介传播病虫害,危害平菇种植和生产。蘑菇蝇卵非常小,呈白色或淡黄色椭圆形。
生活习惯:
气温16℃以上时,成虫活跃;当气温低于13℃时,成虫活动减少。幼虫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24℃的环境下,大约2周(14天)即可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而16℃以下则需要6至7周才能完成。
预防及治疗方法:
培养料充分发酵,可杀死菇蝇幼虫和卵;1%氯氰菊酯喷雾剂或棉球蘸适量氯氰菊酯原液悬浮;菇床喷施采用1%氯氰菊酯溶液。
3. 瘿蚊
症状:
成年瘿蚊非常微小,肉眼很难看到。它们的外观呈橙黄色,看起来像小蚊子。它们具有趋光性。幼虫的头部、胸部和背部呈黑褐色,其他部分呈橙红色。幼虫以菌丝体为食,钻入菌柄、菌盖取食,形成虫洞(洞)。
生活习惯:
瘿蚊以幼虫形式繁殖,每只雌性平均可产下20只幼虫。幼虫可连续无性繁殖,一般8~14天发生一代。幼虫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
预防及治疗方法:
培养料充分发酵;喷洒1%氯氰菊酯溶液;光会困住成年人。
4. 螨虫
症状:
螨虫直接以菌丝体为食,是“除菌”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子实体阶段,螨虫可导致菇蕾死亡、皱缩或变形;螨虫非常小,肉眼很难看到。它们的身体和脚上有很多毛发。
生活习惯:
螨虫的繁殖能力极强,出生后三到五天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蜕皮为成虫,完成一代的生命周期最短为8天,最长一般不超过17天。培养料、老蘑菇房、菌种等可能是螨虫的重要来源。
预防及治疗方法:
消除菇房环境的虫源,远离不洁净的环境和场所,如禽舍等;发现后,用棉球蘸氯氰菊酯溶液进行熏蒸。
平菇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平菇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从环境、人员、原材料、生产环节、化学品、物理措施六个方面入手。
环境防治:
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周围环境清洁;远离饲料场、垃圾场、污水沟等;及时处理垃圾,特别是种植区受污染的有机物。
人员防控:
员工严格遵守标准化生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