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定款瓷器真假新老鉴定全攻略
易定款瓷器真假新老鉴定全攻略
易定款瓷器是北宋定窑宫廷瓷器中的珍品,以其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易定款瓷器的历史背景、价值以及具体的鉴定方法。
易定款瓷器的历史背景与价值
易定款瓷器作为北宋定窑宫廷瓷器,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而易定款瓷器则以其丰富多彩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法独树一帜。
易定款瓷器是朝廷赏赐给文武官员的器物,造型多为瓶类,用于盛酒和陈设。其釉色丰富多样,涵盖了紫、红、朱、绯、蓝、天蓝、绿、翠绿、黑、白等多种颜色,其中紫色釉是红、蓝矿物调剂烧制而成,为北宋首创,后朝再也见不到此种紫色。这种独特的釉色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也与本朝官服颜色同步,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红、朱、绯色是三品至下五品官员所用,五品以下至九品官员则用蓝、绿色。
易定款瓷器的制作时间确定在宋仁宗(1038 年)至宋徽宗(1125 年)的 87 年内,或者是宋哲宗(1098 年)至宋徽宗(1125 年)的 27 年内。在这个时期,北宋经济发达,瓷业发展也达到了历史巅峰。易定瓷器代表朝廷赏赐给文武官员,在设计和制作上使用了当时的最高规格和标准,瓷器上融入了当时文人艺术修养和工匠的精湛技术,是当时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宗教、人文历史的全面体现。
易定款瓷器的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轻薄,通过釉面能见胎体的旋纹。其胎质是单一的瓷石原料,釉中有玛瑙成分。釉质较薄,釉面无开片,无气泡,有蜡泪痕。总体风格符合五代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特征。釉、彩均为矿物原料着色,不采用金属着色剂,“宋加彩” 实则为五彩的鼻祖。易定款瓷器至少要两次入窑烧制,高温烧釉,低温烘烤彩与金粉。瓶类一律采取一匣一缽正烧,个别碗采取覆烧。纹饰工艺采用深刻线填金粉与宋加彩,首次将妇孺(仕女婴孩)的图案搬上瓷器,还包括龙、凤、云纹、火纹、仕女、婴戏、蹴鞠、放鞭炮、公鸡、鹿、蝴蝶、山石花草、牡丹、荷花、唐诗、佛词、塑形动物等。仕女图从发饰服饰看应该是内命妇(妃、嫔人物)或外命妇(国夫人、郡夫人),宋徽宗时期的仕女特征是樱桃嘴苗条身,前期稍胖。易定款瓷器上的纹饰体现出宋徽宗时代特征,例如图案有婴戏蹴鞠,还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的手迹,特别表现在奇险的草体字上。瓷器上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及佛词,佛词多以篆体字刻写,唐诗多以草体字刻写。有草体诗句的器物底款为草体易定,有篆体佛词的器物底款为篆体易定,无诗句的器物底款也有篆体易定。易定款瓷器有可能在南方景德镇烧制,也有可能将景德镇的瓷石原料运到河北曲阳地区的定窑烧制。梅瓶造型是首创的品种,龙纹纹饰首创了双刀双线的工艺技法,龙体以动物最美的部位综合成龙体,奠定了元、明、清的龙纹体形,改变以前龙鳞的网纹为鱼鳞。易定款瓷器均有水气沁特征,有朝廷赏赐给武官的瓷器上刻写铭文证据,篆体佛词排列方式统一。易定款瓷器上的篆体佛词和唐诗说明汉文化与宗教文化并存,唐文化与宋文化并存。“官” 字款瓷器与 “易定” 瓷器的造型、纹饰、佛词、釉色、深刻线填金粉等制作工艺相同。
易定款瓷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展示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在易定款瓷器身上,我们能深深体悟到宋代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风貌,更显示出宋代制瓷业的精湛和辉煌。它是我国瓷业史上一部优秀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
鉴定易定款瓷器的要点
(一)釉色
北宋定窑宫廷 “易定” 瓷的紫色釉是红、蓝矿物调剂烧制的紫色釉,为北宋首创,后朝不见。这种紫色釉(雪青色)并非金属着色剂,而是矿物着色剂,用红、蓝矿物调合而成。北宋朝廷创烧紫色釉是因为三品以上官服颜色为紫色,作为赏赐的 “易定” 瓷器需与官服颜色同步,所以必须创烧紫色釉。此外,“易定” 瓷器的红定、朱定、绯定、蓝定、绿定、黑定等釉色也全是矿物着色剂烧成,这些多色釉瓷器是北宋朝廷的首创品种,且在彩釉上又加彩,可称为彩上彩瓷,是独一无二的上彩工艺和颜色釉种。
釉色与本朝官服颜色同步,有紫、红、朱、绯、蓝、天蓝、绿、翠绿、黑、白等色。紫色是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红、朱、绯色是三品至下五品官员所用,五品以下至九品官员则用蓝、绿色。这些丰富的釉色使得 “易定” 瓷器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釉种中独具特色。
(二)胎质
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轻薄,通过釉面能见胎体旋纹。从 “易定” 实物的露胎处可以了解到,其瓷化结构紧密,胎质细润洁白,接近于或仅次于二元配方的胎质。
胎质是单一的瓷石原料,釉中有玛瑙成分,釉质较薄,无开片,无气泡,有蜡泪痕。胎是瓷石(矿物),釉是矿物,玛瑙也是矿物,这些矿物之间膨胀系数基本一致,矿物再加玛瑙为釉在烧制情况下一般釉面不存在气泡现象。而北方的汝、官、钧瓷的胎质属于泥土性质的胎,胎釉膨胀系数有差别,所以釉面均有开片。
(三)造型
梅瓶造型首创,颈部和胫部处各刻两道弦纹,其它瓶的肩与颈结合处有凸起的台阶。“易定” 瓷的梅瓶造型小口、短颈、丰肩,弧腹下渐收,圈足,整体造型优美,独具特色。
龙纹纹饰首创双刀双线工艺技法,龙体以动物最美部位综合成龙体,奠定元、明、清龙纹体形。“易定” 瓷上的龙纹纹饰独特,改变以前龙鳞的网纹为鱼鳞,其工艺技法为双刀双线,使得龙纹更加生动形象。
(四)纹饰
采用深刻线填金粉与宋加彩工艺,首次将妇孺图案搬在瓷器上。“易定” 瓷的纹饰工艺均采用深刻线填金粉与宋加彩,这种工艺在当时是首创,将妇孺(仕女婴孩)的图案首次搬上瓷器,为瓷器纹饰增添了新的元素。
常用纹饰有龙、凤、云纹、火纹、仕女、婴戏等,还可能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的手迹。“易定” 瓷上常用的纹饰丰富多样,包括龙、凤、云纹、火纹、仕女、婴戏、蹴鞠、放鞭炮、公鸡、鹿、蝴蝶、山石花草、牡丹、荷花、唐诗、佛词、塑形动物等。其中,仕女图从发饰服饰看应该是内命妇(妃、嫔人物)或外命妇(国夫人、郡夫人),宋徽宗时期的仕女特征是樱桃嘴苗条身,前期稍胖。而且瓷器上还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的手迹,特别表现在奇险的草体字上。
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及佛词,佛词多以篆体字刻写,唐诗多以草体字刻写。“易定” 瓷器上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及佛词,佛词多以篆体字刻写,唐诗多以草体字刻写,体现了唐文化与宋文化并存,汉文化与宗教文化并存。
(五)烧制工艺
至少要两次入窑烧制,高温烧釉,低温烘烤彩与金粉。北宋定窑宫廷 “易定” 瓷器至少要两次入窑烧制,先高温烧釉,再低温烘烤彩与金粉,这种烧制工艺保证了瓷器的色彩鲜艳和纹饰的精美。
瓶类一律采取一匣一钵正烧,个别碗采取覆烧。“易定” 瓷器的瓶类一律采取一匣一钵正烧,个别碗采取覆烧,这种烧制方式使得瓷器的质量更加稳定。
(六)款识
有草体诗句的器物底款为草体易定,有篆体佛词的器物底款为篆体易定,无诗句的器物底款也有篆体易定。“易定” 瓷落的易定款,有草体诗句的器物底款为草体易定,有篆体佛词的器物底款为篆体易定,无诗句的器物底款也有篆体易定。不同的底款形式为鉴定 “易定” 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篆体佛词排列方式统一,共 16 个字,从右至左共四竖行。北宋定窑宫廷 “易定” 瓷上的篆体佛词排列方式是统一的,共 16 个字,从右至左共四竖行:“莲生荷,河存莲生莲,花河心供佛,禅佛祖”。此外,还有另一篆体佛词是:“鲜菊色”,“梅守九泉枉”,“花生子传万”,“代观音”。
新老易定款瓷器的区分方法
(一)观察胎土
明清瓷器制作程序规范,胎土经过人工淘洗,老瓷器胎质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而现代仿品胎质或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对于易定款瓷器来说,老的易定瓷器胎质也有其独特之处。易定款瓷器的胎质采用优质瓷石原料,从其露胎处可以看出瓷化结构紧密,胎质细润洁白,接近于或仅次于二元配方的胎质。老瓷器的胎土经过陈腐等工艺处理,呈现出自然的粉状和细颗粒状混合的状态,这与现代仿品的单一、不自然的胎质密度有明显区别。
(二)看胎体厚薄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厚薄程度不同,把握好易定款瓷器所属朝代的胎体厚薄特征,有助于辨别真伪。易定款瓷器作为北宋定窑宫廷瓷器,其胎体厚薄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不同的造型可能会有不同的胎体厚薄要求。例如梅瓶造型的易定款瓷器,小口、短颈、丰肩,弧腹下渐收,圈足,其胎体厚薄适中,既不过于厚重影响整体造型的优美,也不会过于轻薄而显得脆弱。而其他瓶类的肩与颈结合处有凸起的台阶,这也可能与胎体的厚薄设计有关,以保证瓷器的稳定性和美观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易定款瓷器的胎体厚薄,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三)观察胎质滋润度
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经过陈腐,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接触,胎质有滋润感,仿品则较为干涩。易定款老瓷器的胎质由于采用优质瓷石原料,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陈腐处理,其露胎部分在长期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滋润感。这种滋润感并非是表面的油腻或光滑,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然质感,仿佛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温润。而现代仿品由于胎泥的质量和处理工艺不同,往往难以达到这种滋润感,显得较为干涩。可以通过观察胎质的光泽、触摸胎质的手感等方式来辨别易定款瓷器的新旧。
(四)看底足工艺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纱底、线割底。易定款瓷器为北宋定窑宫廷瓷器,自然与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足工艺不同。但了解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足特征,可以作为对比参考,进一步凸显易定款瓷器的时代特色。
宋代 “五大名窑” 瓷器基本上底使釉,其他窑瓷器底情况各异。易定款瓷器作为北宋定窑的精品,其底足工艺也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易定款瓷器的瓶类一律采取一匣一钵正烧,个别碗采取覆烧。这种烧制方式使得瓷器的质量更加稳定,底足的处理也更加精细。
元代瓷器采用挖底、修足、不上釉工艺。元代与北宋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了解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可以更好地理解易定款瓷器在陶瓷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特点。易定款瓷器的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明显不同,这也为辨别真伪提供了依据。
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易定款瓷器的底足工艺与明代宣德以后的瓷器底足工艺截然不同,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易定款瓷器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辨别其新旧真伪。
放大镜鉴定易定款瓷器的方法
用放大镜鉴定易定款瓷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观察气泡:
唐宋古瓷基本上看不见气泡,元明清到现在的瓷大多有气泡,但不能仅凭有无气泡来判断瓷器年代。易定款瓷器作为北宋定窑宫廷瓷器,有观点认为其釉面无气泡,但也不能仅凭此一点就确定其为真品。在鉴定时,应结合其他特征全面分析,而否定一件瓷器只需一条不符合的特征即可。例如,如果一件标明为易定款的瓷器有明显的气泡,那么就需要谨慎判断其真伪。
- 看吃土:
真吃土在胎骨和釉下,形成点状 “土斑”,开片小缝内一般没有土。表面的土可以洗去、擦干净,如果表面的土粘得牢、擦不去,这很可能是人工制造的,不可信。真吃土是通过微孔沁入釉层,成为点状的 “土斑”,必须在放大镜下才可见。有的瓷器入土时间长,在土内恒温下并不开片,要出土后才会开片,所以真品吃土在不开片的地方,而开片的小缝内并没有土吃进去。这就更证明是自然 “吃土” 而不是人工做作,可作为判断易定款瓷器老货的依据之一。
- 看青花上的铁斑:
人工黑斑浮在青花上,形状滴珠状,周边圆滑,老瓷器的铁斑是在原料中自然形成。易定款瓷器虽不是青花瓷,但用放大镜鉴定时,也可观察其釉色及釉面开片、底足胎质等。对于易定款瓷器来说,其铁斑的特征可能不如青花瓷明显,但通过观察底足胎质等方面,可以辅助判断其真伪。同时,结合易定款瓷器的其他特征,如釉色、造型、纹饰等,综合判断其新旧真假。此外,用放大镜还可观察瓷器釉色、釉面开片及底足胎质等,进一步了解易定款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年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