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下的隐忧与机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下的隐忧与机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eraes.com.cn/newsinfo/7484875.html

储能电池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本文将从储能电池的定义、分类、市场现状、竞争格局、产业链分析、区域市场分布、企业案例研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等多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储能电池概述

从广义上讲,储能即能量存储,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针对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

根据不同的储能技术,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利用这些储能技术,电能能以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等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

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电力储能电池占比最大

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力市场改革、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国家政策刺激,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尤其是2022年在俄乌地缘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下,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170.8%,为130GWh。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细分市场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最多,达92GWh,同比增长216.2%,占比70.8%;其次是户用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5GWh,同比增长354.5%,占比19.2%;通信储能电池出货量达9GWh,同比减少25%,占比6.9%;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量4GWh,同比增长207.7%,占比3.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储能电池行业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同时,近几年,得益于新能源电站强配储能政策及地方政策相继出台,国内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治环境良好。并且伴随着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不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6.5GWh,同比增长12.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业内人士把2022年称为电化学储能的“元年”,而且有人预测,2023年储能增势将更加强劲,新增装机量或将是去年的两倍以上,总装机量在30-40GWh之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480亿元。

储能电池行业追逐风口的代价,公交车效应逐渐显露

而事实上,我国储能电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某业内人士感慨:“有些人之前过分夸大了储能在电力系统发挥的作用,扬言一年就能创造几百吉瓦的需求,一下就把大家的预期给涨起来了。”并且,在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行业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势下,生产厂商大规模积极扩产,尤其是上游端力度较大。

以储能电芯为例,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瑞浦、楚能等厂商,均加大了供给侧力度,积极投资扩产,这就导致2023年初,产能持续高涨,造成严重过剩局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三成。在需求端,当下储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配,而电网系统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2023年开始,远景能源、天合储能、美克生能源等企业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

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看到储能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中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后,纷纷选择跨界,其中有地产的、乳业的、做玩具的、生猪养殖的。据业内人士估算,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而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目前中国有近10.9万家储能公司,比3年前增加了1倍多;中电联联合发布资料显示,2022年国内成立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是2021年的5.8倍。

从本质上来分析,在市场预期大幅上升的情势下,各大企业积极扩张产能,跟之前光伏行业现状相似,呈现出一种公交车效应。后来新玩家将持续推着前面的老玩家往前走,同样让行业风险不断累积增加。

而储能太依赖政策驱动。近几年,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出台多项鼓励储能电池行业发展,但能配套出台可操作的实用性政策实际上较少,甚至部分地方性的政策或规定杂乱无章,时不时进行行政式调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5000亿GDP以上的城市,全部上百亿、几百亿的投电厂。因此,政策模糊和不稳定导致投资收益模型的不确定,商业模式也模糊不清,这就使得储能电池行业极容易出现供需失衡,进而为产能过剩的当下增加更多的不稳定。

价格战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在上演,而劣币出清才有未来

在价格方面,价格战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上演。自2023年开始至今,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以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为代价,大多采取低价策略。举个例子,在中国能建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采项目中,比亚迪分别在0.5C和0.25C标段报了0.996元/Wh和0.886元/Wh的*价,报价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价格,这也是比亚迪向储能市场进军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储能电池毛利在15%-20%之间。以两小时的储能系统为例,储能电池行业平均价格是1.3-1.4元/wh。有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能投到1元/Wh以下,肯定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但中国的储能市场高度看重业绩表现,如果没有同类型项目的业绩积累,在大项目的竞标中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这就是越来越多电芯厂商宁愿出让电池全部毛利,哪怕亏损也要投标、竞标的原因。储能电池行业,价格仅仅属于一个指标,更讲究的是安全质量、产品效率性能、转换效率和后期维护运营、使用寿命等综合性能,开发和建设储能,是一个长期买卖,要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度电成本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现阶段,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安全、盈利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解决,截止目前已经爆出20多起安全事故。

好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储能的安全性,尤其是“五大六小”的风光场站配储项目,都会选用中等以上的电芯产品,对于质量没有保障的电芯,大多数人表示不敢用,怕被追责,这将使得劣质产品彻底失去生存空间,低价中标也将出局。楚攀表示:“电芯厂商靠两三个项目的业绩积累,建立了基本的商务关系之后,投标价格会趋向恢复行业平均水平,将毛利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这是大家迟早要做的。”

长期来看,在这一轮降价后,我国储能电池行业或将呈现马太效应,市场份额将向具有规模化优势、雄厚的资本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中,那些二三线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的迭代升级、没有财力向海外扩张而只能被淘汰,行业也只有劣币出清才有未来,才能良性得永久性发展。因此,对于现有的储能电池企业而言,即使面对成本、价格压力仍要忍耐,综合能力才是立足行业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