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必修上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必修上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8/04/503199_1124506275.shtml

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
  • 难点: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人多傲骨,也多心怀天下。当一个时代,被乌云所笼罩之时,心忧天下者,于殚精竭虑中,思索救亡图存的法门;于虎啸龙吟中,喊出时代的最强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拿来主义》,听一听,那是个时代文人的呐喊。

二、写作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四、题目解读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四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段):作者从“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2. 第二部分(3-5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3. 第三部分(6-9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4. 第四部分(10段):总结全文。

六、全文分析

  1.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 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这样,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1. 什么是“送去主义”?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送去主义”是由“闭关主义”演变而来的,表面上是所谓的“发扬国光”,实质上是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卖国主义。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仅“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作者针对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做出反驳说“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其中“磕头”“讨”“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悲剧。

  1. 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1. 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2. 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3. 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4. 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 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内涵的?

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地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作者运用比喻形象说理。

  •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
  •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 “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以小喻大,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七、中心思想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八、写作特点

  1. 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1. 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1. 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1. 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九、补充资料

“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十、总结全文

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先驱,一个时代的伟人。他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这篇深刻的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地球村意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之广阔,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不薄洋人爱古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首先要拿来。然后再进行挑选、创新。我们要沐浴在古今中外文化圣贤的光辉里学会成长。

十一、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指导作用。那么就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益(害)”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