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玉米”的13种方言称谓
上海地区“玉米”的13种方言称谓
玉米,这种源自美洲的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各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发展出了丰富的方言称谓。在上海地区,玉米的称呼更是多达13种,从"珍珠米"到"搭米",每一种称呼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有趣的方言称谓及其分布情况。
玉米原产美洲,新航路开辟以后传入我国,其传播过程中名称的演变是个有趣的问题。
玉米的叫法在很多地区都有极强的内部多样性(参湖州:苕霅乡音|吴兴南浔两区“玉米”叫法竟有11种!),在上海地区也是如此。本文统计下来,上海地区“玉米”的说法约13种。下文分别介绍各个说法的分布情况(部分同源相近词形适当归并),作为展示上海地区方言多样性的一个生动案例。
资料来源:调查+方志+吸收网友反馈和各路线索。
(一)珍珠米
珍珠米tsen-tsy-mi是上海市区、宝山县南部(包括高桥)唯一的说法。高桥地区又说“珍珍米”,常作儿语。
△《英沪词典》书影
“珍珠米”一词的历史很早。《法华镇志》(1813)(法华为今长宁区东部)已经收载“珍珠米”这一别名:“鸡豆粟 ……一名珍珠米,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俗称八节米。”上海开埠后较早使用上海方言创作的西儒文献,也可见“珍珠米”一词,如《油拉八国与爱息阿》(1849)中作“珍珠米”或“真珠米”。《上海县竹枝词》(1903)注:“珍珠米,一名鸡豆粟,北人谓之巴儿米,吴淞北呼为番麦。节生绿苞,尖有赤须。乾隆李《志》作鸡豆粟,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沪谚》(1921):“珍珠米掮枪,脱花脱到半场。(原注:珍珠米,一名玉蜀黍,四月下种,五月中心抽放嫩叶,有似枪头,俗称掮枪。)”
“珍珠米”一词是上海地区通行较广的称呼,流传已久。一般各地的方言材料在记录本土特色说法之余,常会兼收“珍珠米”,与各地特色说法互为补充。
台州、无锡也说“珍珠米”。
△[清]《法华镇志》书影
(二)搭米
搭米taeq-mi是西郊方言。分布范围东到虹桥,北到真如,西到徐泾,南到七宝九亭。关于“搭米”一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说玉米是跟其他食物搭配着吃的,故名“搭米”。(仅供参考)
“伊是,老早也读眼书个,九十岁,园林局里向个领导,苗圃里向做个,伲宅浪个,有文化个。……迭个'搭米’,忒我解释看,伊勿打等(停顿)个咾,伲老早搭过来搭过去吃个,呒啥吃咾,忒米淘搭拉一淘吃个,高⁼咾叫~。”(普陀区长征镇新村村甘家浜队)
(三)八节米、八珠米、“八基⁼米”
前文提到,清代法华方言说“八节米paeq-tsiq-mi”,今西南郊莘庄、七宝一带沿用。《法华镇志》(1813)(法华为今长宁区东部):“鸡豆粟 ……一名珍珠米,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俗称八节米。”更西边的莘庄、九亭、泗泾、佘山(东)说“八珠米”,不过“珠”读如“子”tsy,不读“珠”的本音tsiu,故写“珠”比较权宜。东边近黄浦江沿岸的龙华、华泾、长桥等地说“八基⁼米”,第二个字不读入声,可能是舒化的形式。另外,各地词形“八”或音“百”。
这个词变异很多,其演变及各地词形之间的关系,还要再研究。
(四)番麦
番麦fae-maq是广布青浦、嘉定、宝山的一个说法,构词类似番茄、番芋,“番”即外来意。本市境内最西分布于朱家角,最东分布于顾村、杨行、大场一带。《上海县竹枝词》(1903):“吴淞北呼为番麦。”上海地区西部的“番麦”与太仓、昆山、张家港连绵分布。闽南话,以及甘肃、陕西一带的中原官话也叫“番麦”。(第一版将五角场本地话“玉米”的说法标注为“番麦”,后经核对并无依据,已删去)
△《嘉定方言研究》书影
(五)鸡头粟
鸡头粟ci-deu-soq主要分布于松江府城周边,分布范围北到佘山、朱家角,西到商榻,西南到枫泾,南到吕巷、廊下,东到亭林,涵盖了松江大部、金山北部、青浦西南部。“粟”许多地方舒化为su。张泽、叶榭、亭林既说“鸡头粟”又说“珠米”,前者被认为是较土的说法,后者比较常用。字或作“鸡豆粟”,据盛济民《软侬吴语松江好》考,清《娄县志》作“鸡头粟”,清《明斋小识》作“鸡豆粟”。这个词的理据待考,目前未见比较圆满的解释。
△《松江方言研究》书影
(六)珠珠米
珠珠米tsiu-tsiu-mi是浦东大部的说法。浦东中部、北部读“钻钻米tsoe-tsoe-mi”,词中tsoe这一音节来自tsiu,“蛛”也会读成tsoe,这是类似的变化。另外,金山南部金山卫、漕泾、朱行也说“珠珠米”。
△《浦东老闲话》书影
(七)珠米
珠米tsiu-mi是松江府城东南方向的说法,北起新桥、颛桥、曹行、吴泾一线,东南到塘外附近,西南抵新寺等地,西到张泽、叶榭一带,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奉贤县。
(八)珠米粟
珠米粟tsiu-mi-soq是亭林、朱行一带的说法,分布在今金山奉贤交界地带。可能是“鸡头粟”和“珠米”的合璧形式。
(九)金豆
金豆cin-deu,颛桥、马桥、新桥这三个点的说法,与“珠米”的分布地区比较重合。这个说法既特别,又形象。
(十)大米
沙地话说大米du-mi,“大”读白读音。奉贤塘外的崇明话也这么说。长兴、横沙据《宝山县志》说“大米珠”。
△《崇明方言词典》书影
(十一)六谷
南山话的说法。南山人约在150年前从岱山等海岛迁来杭州湾北岸,以盐为生,他们带来了岱山方言。目前奉贤柘林、金山漕泾等地都有说南山话的人。南山话属于甬江吴语。
六谷loq-koq,一般认为就是“五谷”以外第六种谷的意思。六谷一词主要分布在甬江、临绍小片等周边吴语,在松江和上海都能构成六谷粉loq-koq-fen一词。《上海方言词典》也提到,六谷粉是一个相对老派的称呼,今上海市区一般换用新词“珍珠米”重新构词,改称珍珠米粉tsen-tsyu-mi-fen。
△《奉贤盐政志》书影
△《莘庄方言》书影
△《上海方言词典》书影
△《英沪词典》书影
“六谷koq粉”讹为“六角kaoq粉”
(十二)御米
御米yu-mi,吴淞的说法。据《宝山县志》《上海地区方言调查研究》。
现在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方的“玉米”其实也是“御米”,只是写成了同音字“玉”。“御米”、“御麦”这样的构词在吴语中也很常见,比如苏州地区就多称“御麦”。《留青日札》卷26:“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
(十三)ziu-ziu米
ziu-ziu米,钱圩一带的说法,同平湖。待考。
欢迎大家补充,一起完善我们的方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