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计划守护“心”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计划守护“心”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计划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帮助患者降低心梗复发风险,改善心肺健康。然而,目前心梗病患参与康复治疗的比率仅在15-20%之间,如何提高参与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医学界公认康复治疗的益处,但实际上,心梗病患参与康复治疗的比率还是很低,仅仅介于15至20%之间。推行康复计划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包括低转诊率和适当的推荐,尤其是年长者或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接触这种疗法。另外,复健中心的可及性,即心脏康复设施的交通便利状况、数量和地理分布等,也是决定因素。最后,费用支付能力,缺乏保险覆盖等也是考量之一。
目前,医学界已经充分证实,病人参加心脏康复计划获益良多。例如,可降低47%的再发心梗风险,以及36%的心源性死亡等。其影响不会因为年龄、性别、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而有区别。心脏康复之所以能改善心肺健康,主要是因为科学地调整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规范运动,这可改善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HDL-C),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运动还能抗缺血、改善心肌灌注、抗炎、抗血栓以及改善心律失常。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接受绕道手术的患者,如果在两周内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可增加日后的运动耐力。
心梗病患参与率低
第三阶段属于稳定维持期,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进行,一般六到12疗程,历时六至八周,以运动和辅导为重点。
第二阶段康复治疗在门诊进行,持续时间四到六周,共12至18个疗程。治疗项目包括运动康复,以小组形式实施的教育讲座和健康饮食科普、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药物认知、心理压力管理等。
心脏康复分四阶段进行
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心脏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呢?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医疗机构,宣传心脏康复的重要性,改变大家认为心脏康复不如药物和手术疗法重要的错误观念。其次,减少各个环节造成的转诊和参与的具体障碍。例如:患者缺乏对受益和参与动机的了解,医生对康复价值的认识,以及社区硬件设施。最后,医疗团体整体也要增进对心脏康复的了解,将其视为有成本效益的多学科二级预防治疗方案,而非仅仅基于健身房的运动疗法。
心脏康复计划也为患者构建一个团体,互助平台。心脏病患者常常面临情绪压力和孤独无助感,尤其是在疾病初期或术后恢复阶段。互助团体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分享经历的机会,互相理解和支持,可以很有效地缓解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互助团体也可邀请专业医生开展讲座,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的健康知识,避免信息误区。通过团体活动,还能激励患者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人际关系,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
陈淮沁教授说,医学界已经充分证实,病人参加心脏康复计划获益良多,如可降低47%的再发心梗风险。(档案照)
心脏康复计划的宗旨是帮助患者抑制病况继续发展,降低再次发病风险,恢复健康,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针对心脏健康的管理中,心脏康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治疗过程的延续,更是心血管疾病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脏康复在实施和促进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具体策略。例如:心脏康复的核心环节包括运动训练;体力活动咨询;患者评估;心理管理;戒烟;血糖、血压、体重管理;营养咨询等,涉及范围广博,需要全职专业团队负责实施完成。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的心脏康复计划,接纳以下病患作为受益对象:心脏病发作、经皮冠脉介入手术、外科绕道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外周血管疾病、电生理治疗或器械植入心力衰竭者。心梗病患急诊介入手术病情稳定后,在住院期间进行第一阶段的康复治疗,包括30分钟的物理治疗、饮食咨询、心脏教育与辅导。
心脏健康是生命的核心。心脏病患者无论是经历过心脏病发作,还是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重大打击。即便经过有效治疗,身体恢复了,但一系列精神心理和情感问题,也会对患者产生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计划的有效推行,对于提高心脏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平举足轻重,无论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乃至全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