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三点关注
近期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三点关注
近期,人民币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基本面支撑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人民币汇率承压,市场情绪和交易特征出现新变化。本文将从市场主体持汇意愿、顺周期现象以及境内外利差影响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主体持汇意愿进一步增强
4月份,银行对客户买入外汇(售汇)达到2023亿美元,为历史第六高水平,而卖出外汇(结汇)则回落至1512亿美元,导致净售汇规模达到511亿美元,创下2015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银行对客近端换出外汇规模也达到540亿美元,仅次于3月份的645亿美元,显示客盘的持汇意愿持续高涨。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行金融市场部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服务贸易项下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规模持续高于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且差值逐步扩大。这一背离现象可能意味着居民以旅行用途购汇,增加了服务贸易项下的银行售汇,但并未完全用于旅行支出,而是沉淀在境内金融机构形成外汇存款。3月份,住户外汇存款增加24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顺周期现象有所抬头
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强化,客盘惜售局面持续,结售汇意愿背离程度加深。以经常项目为例,4月份结汇率降至45.8%,创2015年9月以来新低,为历史第三低水平;而售汇率则回升至8个月高位,售汇率高于结汇率7.5个百分点,为逾五年最高水平。
尽管1年期掉期点从3月末的-2676下降至4月末的-2810,但远期购汇套保率却出现抬升,并超过远期结汇套保率,这是2022年10月以来的首次。这导致4月份银行代客远期净结汇时隔一年半再度转负,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强。
4月份,包括即期、远期和期权在内的银行结售汇逆差较3月份大幅扩大350亿美元至669亿美元,创下2016年1月以来的最大逆差。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行金融市场部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行金融市场部
境内外利差扩大,跨境人民币流出压力加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政策部门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不断增加。202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规模达到7.6万亿元;2023年8月,跨境人民币支付占比创下53.7%的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在岸人民币(CNY)与离岸人民币(CNH)市场存在分割,CNY和CNH汇率和利率存在差别,境内外汇差和利差对跨境人民币的流动产生直接影响。
2023年8月至10月期间,境内外利差一度拓宽至300个基点(BPs),导致境内人民币资金流向离岸市场,体现在银行代客涉外支出的增加。2024年4月,CNH利率再度攀升,境内外利差创下了370个基点的高位,加剧了跨境人民币流出压力,当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涉外收付款录得逆差2455亿元,贡献了当月银行涉外收付款逆差的91%。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
另一方面,CNH的汇价在多数时间内要低于CNY,企业在货物贸易中收到外币资金,在离岸市场结汇后收入CNH,并投资收益率更高的CNH资产,将会获得更丰厚的收益。这也部分解释了我国货物贸易中存在的“顺差不顺收”的现象,即货物贸易顺差规模较大,但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货物贸易项顺差规模相对较小,仅占海关口径货物贸易顺差的50%左右。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货物贸易数据采用海关口径,因外贸货款有90天账期,为平滑这一影响,数据进行了三个月移动平均处理
此外,境内人民币相对较低的利率,使得CNY融资货币职能不断增强,银行代客收外收付款中直接投资项的支出不断攀升,在4月升至809亿美元的最高水平,并使得银行涉外收付款的直接投资项逆差扩大至29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鉴于当前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变化,预计政策部门将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综合使用各项政策工具,校正市场背离、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贬值预期的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