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市行动!南京今年这么干
产业强市行动!南京今年这么干
进入三月,南京各重点企业马力全开,各重大项目抢抓建设进度,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近日,南京出台“产业强市行动2024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画出今年产业强市建设的具体“施工图”。
强基础:“四大支柱”加速焕新,两大“国家队”目标1.27万亿
央视视频截图
3月7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国内需求旺盛 进口延续向好势头”报道,聚焦南钢集团打造新质生产力,宽厚板厂生产世界一流、超宽镍基合金钢板。
扬子石化。企业供图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是中国石化和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3月初,随着3#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投料,标志着该项目实现安全绿色高质量一次开车成功。
极星汽车。图片来源:江宁经开区
让手机与汽车深度融合,江宁开发区极星科技中国区总部项目正开足马力向前冲刺,在南京汽车产业赛道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南瑞继保研发的配网xTU行波测距一体化系统在北京投入运行,实现配网线路故障的精准测距,助力运维效率与供电服务水平提升。
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是南京经济的“基本盘”,通过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
- 石化产业:聚焦“减油增化”,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向下游产品链延伸。
- 钢铁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轨道交通用钢等高端钢铁材料,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
- 汽车产业:加快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强化整车、动力电池、零部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对接。
- 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推动新型显示升级,加快布局拓展5G和先进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增长点。
江北新区智能电网调度中心。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作为我市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新型电力(智能电网)集群实现营收超3600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工作要点”提出,高标准建设两大“国家队”,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达8500亿元,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达4200亿元。
增实力:发力战新、未来产业,夯实向“新”奋进主阵地
新年伊始,南京创新型产业集群喜讯频传,掀起奋战产业强市建设的新浪潮。
紫金山实验室。资料图片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日前公布的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江宁高新园未来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高新园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均入选,成为全市各产业集群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头部队”。
新港高新园(兴智科技园)。园区供图
其中,新港高新园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已集聚各类人工智能企业400余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约85亿元,中国(南京)智谷也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度最高、创新动能最强、创新生态最优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之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工作要点”提出:着力提升六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六大未来产业爆发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 生物医药。大力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加速Ⅱ期、Ⅲ期临床阶段创新药品审评审批流程,开通药械企业登记审批“绿色通道”。持续推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落实,试点南京市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机制。
- 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国家级换电应用试点。加快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技术研发储备。
- 集成电路。推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突破射频智能综合、标准单元建库、时序修复等智能EDA关键核心技术。
- 智能制造装备。支持组建“主机+部件+工艺+应用”攻关联合体,大力发展高精密减速器、专用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 新型材料。围绕特钢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细分领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显示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推动高性能膜材料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 航空航天。制定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加快布局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未来产业方面
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大新赛道,实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筑基、优质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引领、产业生态支撑、应用场景示范、空间载体优化六大工程,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蓄动能: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梯度培育优质“主力军”
睿思数字化平台。企业供图
据了解,国电南自基于睿思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了新能源智慧生产管理平台,实现人工智能、云边协同、物联纳管、数据安全等多项技术在新能源发电场景的应用。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南京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高校院所、科创平台等优势明显,全国重点实验室达23家、占江苏75%,在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2个。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资料图片
“工作要点”提出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融合创新。 - 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载体
发挥国家级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加快推动省级以上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 -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采取“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好链主企业“出题人”作用,牵头实施一批“4266”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 - 深化应用场景开发建设
聚焦重点领域全年发布应用场景1000个。新增评定创新产品100项,加大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政策支持与采购推广。打造“宁创”活动品牌,推动各类创新成果融合应用。
江宁开发区。园区供图
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壮大行动是2024产业强市建设的“重头戏”
“工作要点”提出,健全培育机制,大力支持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等实施百亿级企业倍增行动,加速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总部企业。
企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产业强市建设的主力军。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日前出炉,南京13家企业入选,新增数量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3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4年,南京持续抓好优质企业群体梯度培育:
- 做强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壮大“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 培育高成长型企业,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63万家;
- 引育新兴服务业企业,聚焦新型消费、智慧物流、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型、成长型平台企业。
此外,南京还将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强化“人才+”产才双向赋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强化工作组织推进等方面“重拳出击”。
南京以产业强市建设为统揽,以建设1个万亿级、1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线,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