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试试「三七法则」
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试试「三七法则」
正确的选择>盲目的付出
数学家汤姆·格里菲思主持的一场 TED 演讲中,介绍了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决策的数学原理「三七法则」和「最优停止理论」。
「三七法则」:当你面临一个有限的选择集合,比如购物、买房子、找伴侣等,你应该在前37%的时间里只观察而不采取行动,在这段时间里摸索出适合你的标准,然后在剩下的时间里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个比之前观察到的所有选项都要好的选项。这样可以最大化你选择最佳选项的概率。
比如你有1个月的时间找房子,那么在前11天尽可能多的看房子,在剩下的19天里,只要有一个房子比你之前看到的要好,那就毫不犹豫的付定金拿下。
「最优停止理论」:当你面临一个无限的选择集合,比如浏览网页、找工作、玩游戏等,你应该在每次选择之前权衡你的期望收益和成本,然后在收益低于成本及时止步。这样做可以最大化你的总收益。
比如你正处于找工作时期,毕业之季斩获了多家offer ,但是在选择时,各家企业各占优势,不相上下,选择哪一家或什么时候出手是最佳时机?这时候可以根据“最优停止理论”,考虑你的期望收益和时间成本,找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受益最大的那个,做出最终的选择。
「三七法则」的奥秘
“三”与“七”并非随意的数字,它们蕴含了自然的智慧与平衡。
“三”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数字。《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
而“七”是一个最特殊的数字,它代表了大自然中事物的平衡与规律:既要把握分寸,又要适可而止,是大自然的中庸之道。
譬如做粥时要三分米,七分水;养生时要三分寒,七分饱;读书时要三分看,七分品;做人时要三分糊涂,七分清醒。
这一法则能最大化我们做出最佳选择的概率,成为解决犹豫困境的利器。
「三七法则」的其他应用
「三七法则」作为一种经典规律,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率、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技术管理层面
在软件开发的复杂过程中,「三七法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约30%的精力集中在基本功能和算法的研发上,而剩余的70%则用于异常处理、系统稳定性等非功能性需求的完善。
这一规律也凸显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尤其在大型项目的实施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在营销战略中,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企业往往发现,大约70%的收入来源于仅占30%的优质客户群体,这提醒我们需要精准定位,深入细分市场。
在团队管理方面,我们也常常发现,大部分问题(约70%)往往源于少数员工(约30%)。因此,作为管理者,将更多精力聚焦于这部分员工,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和绩效。
人际关系处理
「三七法则」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法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种“三七定律”:三分明讲,七分默契;三分沟通,七分包容;三分尊重,七分珍惜。
生活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三七法则」也无处不在。例如,饮食上的“三分荤、七分素”体现了健康饮食的平衡原则;作息时间的“三分睡、七分醒”则提醒我们保持合理的睡眠和活动时间分配;而在理财方面,“三分储蓄、七分消费”则鼓励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为未来做好规划。
如果你面临100种可能性,随机选择的话只有1%的概率得到理想结果,但是采用三七法则则可以保证37%的成功率。也就是说面临的选择越多,就越能体现出37%法则的价值。
了解了“三七法则”,才知道原来决策也可以有数学模型。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一个领域的知识经验,也能够融会贯通到另一个领域发挥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