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魁星楼:一座承载文运兴衰的古城地标
辽阳魁星楼:一座承载文运兴衰的古城地标
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地区,有三个带有“阳”字的地名:沈阳、辽阳、朝阳。这三个城市不仅地理位置相邻,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辽阳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的魁星楼更是见证了这座古城的文运兴衰。
中国自古有“祀文昌,奉斗魁,以邀福佑”之说,所以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阳,也有一座魁星楼,位于辽阳老城的东南角。楼的建筑风格浑厚而典雅,护城河在旁边缓缓流过,丛丛荻花掩映夕阳,自然风光没的说。另就文化意味来说,家有学子的朋友,来了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魁星楼:古城文化的繁盛与绵延
遥对仲尼将笔持,
魁星城角照秋池。
劝君来此多勤勉,
七夕莫存牛女思。
辽阳的魁星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九年(1859)这座魁星楼被大火烧毁,同治九年(1870)又重建。民国时期它经过两次维修,最后又毁于战火,只存遗址。2005年,魁星楼遗址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魁星楼是辽阳市政府于2019年6月复建。
魁星乃二十八星宿之一,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专司点状元之职。他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长角;一手握朱笔,一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海中大鳌头部,意为“独占鳌头”。科举时代,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拜之神。
何志友 摄
关于辽阳魁星楼始建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源于乾隆二十六年《创建辽阳州学碑记》中的记载。认为位于清代辽阳城东门里的魁星阁即魁星楼。另一种认为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源于民国二十四年的《补修辽阳魁星楼碑记》中的记载。
乾隆时期,国泰民安,辽阳文运勃兴,人才蔚起,四十二年(1777)大修辽阳城,始在辽阳城东南角筹边楼旧址启建魁星楼。
单明深 摄
古人认为东南方向为生气、秀气之所,文运所藏,所以将魁星楼建在辽阳城的东南角,内供魁星神君。
不论魁星阁还是魁星楼,都是供奉魁星圣像之地。有一种可能是城东原有魁星阁,为了符合堪舆之理,而在城墙东南角新建魁星楼。
初建时的魁星楼直接建在城墙转角之上,底部为基座,由青石砌筑,上为青石栏板,构成石台三层,再建八角形楼阁,其上为木柱露明,形成环形柱廊,柱头上为斗拱、檩枋,雕梁画栋,拱形登楼入口。二层玻璃装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向上内缩,形似宝塔,垂脊上仙人走兽,攒尖顶。总体造型雄伟,工艺精湛。
魁阁凌霄,是清代辽阳“八景”之一。魁星楼四周为平原,无山,登楼推开楼窗,清风拂面,尽入襟怀。南眺,千山罗列;东望,衍水环带;西北顾,孤塔峙立;西南看,首山映照。放眼全城,有飘然凌霄之慨。
清代的辽阳,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经济得到发展,人们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受科举制度的影响,道教中的魁星盛行,“魁阁凌霄”自然就被列入了城市的经典景观。
单明深 摄
“本是魁星笔若刀,理断乱云独占鳌。果得功名思何就,莫负光景夕与朝”。辽阳魁星楼,为“增辉文运,繁荣地方文化”而建,它饱经风霜,历经“建而复毁,毁而重建,再遭兵燹(音同显)”的命运,如今复立东南,不仅成为辽阳又一个地标建筑,也凝聚着古城人民渴望知识,希望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