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未知书社发起人刘韧: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未知书社发起人刘韧: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eeo.com.cn/2025/0107/705495.shtml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人们往往陷入困惑与质疑之中。为何有些新闻看似言之凿凿,却难以令人信服?近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五粮液作为战略合作单位的第十四届内容创作者在北京学说空间圆满落幕。活动现场,未知书社发起人刘韧在《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主题分享中结合其深厚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应用,为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未知书社发起人 刘韧

新闻信任危机的根源:角度与歪曲事实

在刘韧看来,新闻信任危机的根源并非在于媒体是否故意造谣,而在于新闻报道的角度与事实歪曲。这种歪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通过对事实的片面呈现,引导观众形成特定的认知。正如刘韧所言:“新闻如果是角度的问题,那么即使它讲的是事实,也可能因为歪曲了事实的全貌,而导致公众的不信任。”

刘韧进一步指出,这种歪曲事实的报道方式,往往源于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片面解读和选择性呈现。在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发行量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倾向于报道符合公众预期、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而忽视了新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实践检验真理的局限性:常识与假象的迷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然而,在新闻领域,这一标准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刘韧指出,实践检验真理的局限性在于,不同的人对于“实践”的定义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此外,即使实践结果相同,不同的人也可能从中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常识并非总是可靠的。刘韧强调,常识往往基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直观感受,而这些经验和感受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因此,依赖常识来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往往具有误导性。他举例道:“就像魔术一样,它很容易骗过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看似真实却实则虚假的景象。同样地,新闻报道中的某些事实也可能被巧妙地包装和呈现,让我们难以分辨其真伪。”

而要打破这种假象和迷思,就需要引入证伪的思维和方法。证伪指通过假设能被推翻的方式来检验新闻的真实性。与证真(通过例子再次证明自己的论点)不同,证伪强调的是对假设的质疑和反思,而不是对其的盲目接受和认同。

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质疑、开放与负反馈

刘韧详细介绍了证伪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好处。他首先指出,证伪新闻能够引发公众的质疑和反思,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报道。通过质疑和反思,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发现新闻报道中的漏洞和偏见,从而避免被误导。

其次,证伪新闻有助于开放多种假设。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假设。证伪的方法鼓励媒体和公众对这些假设进行探索和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其中一种。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此外,证伪新闻还是一种负反馈机制。与振耳发聩的正反馈不同,负反馈强调的是对错误的纠正和改进。在新闻报道中,证伪的方法能够帮助媒体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种负反馈机制有助于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刘韧总结道,证伪在新闻写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常识的迷思和假象的束缚,还能够引发公众的质疑和反思,促进思想的开放和交流。同时,证伪作为一种负反馈机制,有助于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