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虹鳟,到底会不会遇到寄生虫?遇到了该咋办?
生吃虹鳟,到底会不会遇到寄生虫?遇到了该咋办?
虹鳟鱼是否可以生吃?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水产品寄生虫问题的回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虹鳟鱼的寄生虫风险,并提供专业的食用建议。
检测结果与风险评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对中国产虹鳟63份和进口三文鱼29份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囊蚴、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囊蚴以及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p.)三龄幼虫。
(左)肝吸虫的生活史,通常需要一些螺类来作为中间宿主。 图片来源:www.cdc.gov。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测并未涉及绦虫类寄生虫,特别是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p.)。裂头绦虫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均有分布,且对冷冻处理具有一定的抗性,因此仍需更大范围、更全面的检测来进一步确认风险。
虹鳟鱼可能携带的其他寄生虫
除了上述检测的寄生虫,虹鳟鱼还可能携带其他类型的寄生虫,包括:
- 吸虫类:如眼吸虫和鱼类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m spp.),这些寄生虫主要影响鱼类健康,对人体无害。
得了白内障(眼吸虫)鱼儿们,视力逐渐丧失。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在输尿管寄生的叶形吸虫。 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
- 线虫类:如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p.)和Philonema spp.,这些寄生虫对人体无害,但会影响鱼类健康。
某种毛细线虫。
在虹鳟鱼体表形成异常黑点的Neascus sp.也是一种吸虫。 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
- 绦虫类:除裂头绦虫外,虹鳟鱼还可能携带其他种类的绦虫,如真槽绦虫(Eubothrium sp.),这些绦虫对人体无害,但会影响鱼类消化吸收。
某种会引起虹鳟消化不良的真槽绦虫(Eubothrium sp.)。 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
- 节肢动物类:如缩头鱼虱(Cymothoa exigua)和鲑生颚虱(Salmincola salmoneus),这些寄生虫虽然形象可怖,但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缩头鱼虱Cymothoa exigua 取代了鱼的舌头。 图片来源:http://animals.wikia.com/wiki/
- 原生动物类:如粘孢子虫(Myxosporidia),这些寄生虫主要影响鱼类健康,对人体无害。
1.一种鲑生粘孢子虫(Henneguya salminicola)可在大西洋鲑鱼鱼肉看到约1cm的孢囊。
安全食用建议
虹鳟鱼原则上是可以生吃的,但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处理。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即食生食的水产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寄生虫指标:必须排除吸虫、线虫和绦虫这三类对人体有威胁的寄生虫的风险。
- 理化指标、农药兽药残留、微生物指标:均需符合国家标准。
为了确保安全,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 加热煮熟:确保鱼肉内部温度超过63°C。
- 冷冻处理:
- -20°C以下7天
- -35°C冻成块并保持15小时
- -35°C冻成块并保持-20°C以下24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冷冻处理对于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物的杀灭效果有限,因此对于不确定来源的鱼类,煮熟是最安全的处理方式。
结语
虹鳟鱼作为一种优质鱼类,其肉质媲美大西洋鲑,且性价比高。然而,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生食虹鳟鱼时,务必确认其来源可靠,并经过专业检测和处理。同时,对于不确定来源的鱼类,煮熟食用始终是最安全的选择。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