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新制布裘》并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新制布裘》并读
杜甫与白居易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的笔墨描绘了不同的人生百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虽同为咏物之作,却各自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作原文与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秋风破茅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身处乱世、颠沛流离的悲苦心境。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如怒,卷走屋上的茅草,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生活的艰难。接下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更是将茅草的飞散写得生动而具体。
然而,诗人的悲苦并不仅限于此。他写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群童的欺凌更是雪上加霜。在这风雨飘摇的秋夜,诗人却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怀有兼济天下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博大的情怀,让人深感震撼。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与杜甫的悲苦不同,白居易在《新制布裘》中表达了对新制布裘的喜爱与满足。他用“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来形容布裘的洁白与柔软,令人心生向往。接着,“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更是直接点出了布裘的保暖性能。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不忘天下苍生,“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他想象着如果能有一件覆盖整个大地的布裘,“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博爱的情怀,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作背景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后,他漂泊在四川成都的草堂,生活艰难。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则写于他在长安为官期间,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虽然两位诗人的境遇不同,但他们都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后代评价
后代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极高。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誉为“诗史”,其深邃的情感和博大的情怀令人敬仰。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新制布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悲苦心境。
B. 《新制布裘》表达了白居易对新制布裘的喜爱与满足,却未涉及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C. 两位诗人都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新制布裘》虽同为咏物之作,却各自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B项错误。白居易在《新制布裘》中表达了对新制布裘的喜爱与满足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与同情。如诗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都体现了这种情怀。
解析题
请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情怀和深切的忧民意识。他想象着如果能有千万间广厦,能够庇护天下所有的寒士,让他们都能过上欢乐的生活。这种愿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深切同情。
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我们看到了两位诗人虽然时代不同,却同样以笔墨承载了对社会公平与大同世界的渴望。他们的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弱者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今社会,这份情怀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让“天下无寒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