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业遇上AI: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助手而非依赖工具?
当作业遇上AI: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助手而非依赖工具?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使用AI工具来帮助完成作业。这一现象引发了家长和老师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如何让AI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依赖的“枪手”,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根据观察,学生们使用AI的动机和体验各不相同。有初中生表示,会把自己的需求告诉AI,让其寻找答案,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则依赖AI来解释古诗的意思,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然而,不少学生也意识到,AI生成的内容虽然合格,但通常缺乏个人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一名初中生提到:“AI写作文比较乱,没有感情,不能真正体会到场景带来的感受。”这反映出学生在使用AI时的两难处境:既想借助其高效性,又害怕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数据流动和信息氾滥的时代,为孩子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健康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为学生使用AI设定规则。教师和家长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和技巧,而非单纯的结果。浙江宁波的中学教师姜春杰表示,他更关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答案本身。他鼓励学生利用AI进行知识整合,但同时也期望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提问和实验的能力。
此外,教育工作者提到,每当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时,教师应介入并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东副校长指出,AI可能出现的“幻觉”问题(即生成错误信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甄别和纠正。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的意见同样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度依赖AI表示担忧,认为这会削弱他们的思维能力。而另一些家长则认为AI可以提高效率,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其他兴趣。对于这种分歧,家庭需要进行开放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孩子在使用AI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性。
与此同时,运用AI的正确方式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学校和家庭要共同促进“AI助手”的理性使用。例如,在作业完成后,家长和孩子可以讨论使用AI的过程和效果,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依赖于生成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将AI技术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结合,使得AI不仅能够理解学生的语言输入,还能生成符合教育需求的反馈。例如,AI可以用作写作助手,帮助学生进行作文提纲的撰写,但最终的文风和个人色彩仍需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展望未来,教育界需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家一致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智力,应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正如山东大学的王丽萍教授所说,“人类的优势在于理论驱动下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 AI 所无法替代的。
最后,对于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利用 AI,我们建议:
- 设定使用规则,明确哪些任务适合使用 AI,哪些任务需要独立完成。
- 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孩子在使用 AI 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 进行亲子互动,利用 AI 生成的内容作为讨论的起点,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 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理心等 AI 无法复制的能力,确保他们在信息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借助 AI 辅助学习的工具,可以帮助家长和学生高效互动,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助手,而非依赖的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