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
你不是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心病"。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空心病"的症状、成因及应对方法,帮助您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Vladimir Stroozer|俄罗斯
"空心病"是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病理性的诊断,是一个观察得来的一比较形象的说法。
"空心病"的症状,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叫做"淡淡的死感":
- 我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不管取得多少成就,我都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 我对未来有强烈的迷茫,我不知道这样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 每天昏昏噩噩,好像也没有做太多的事情,但就是很累……
如果这些症状在你身上或多或少的有呈现,并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你很有可能患上了"空心病"。
"空心病"的典型症状
- 兴趣减退,情绪低落
这个症状很像抑郁症,但是很多"空心病人"接受过抑郁症的治疗,发现效果并不好。
- 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并且这种感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很多"空心病"的来访者提到,"我常常被一种无意义感困扰"、"我好像一直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这种感觉从小学就有了,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 人际关系良好
"空心病人"通常人际关系良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当你去问到他的同事或者是同学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提到,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因为"空心病人"通常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也努力在迎合一些社会标准,所以他的人际关系通常是良好的。
- 有轻生的念头
这个轻生和一些真正想自杀的来访者不太一样。
当"空心病人"想要轻生,你会发现,你在他身上看不到太多现实的创伤或者挫败,但是他就是有强烈的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
这种结束生命的原因,用他们的话来讲,叫做"我不是想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继续活着"。
为什么会有空心病?
其实它跟另外一个词有关系,叫做"工具化喂养"。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路长大,从小学、初中、大学到结婚生子,就像工具一样执行着某种命令,这种生活看起来也不错,但只有自己知道活得没滋没味,直至生出厌烦。
归根到底,现在所谓"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生,有可能是在满足父母的期待,也有可能在满足某种社会的要求,但是,它却不是我们按照主观意识选择的。
也许,你也曾经有过挣扎,想要按自己的心意生活,但很快被"这不靠谱"、"那不现实"、"你靠什么养活自己"的声音击碎。
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样生活最安全",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你"这样生活最无趣"。
你在日复一日重复的无趣中缴械投降,强迫自己放弃感受、放弃幻想,但是,感受不会真的消失,他只会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由"无趣"变成"绝望"。
你不再觉得未来的生活可期待、充满生机,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死一死也行,所以,滋生了"空心病"。
如何应对空心病?
如果你觉得自己也得了"空心病",可以尝试去做两件事:
- 重新与感受链接
工具之所以可以长久的做工具,是因为工具没有感受,它不会去思考我开不开心;是因为工具没有意识,不会去想"我做工具有什么意义"。
但人有感受也有意识,你不可能用理智去切割掉感受。重新找回感受,本质上就是让自己"像人一样活着"。
你可以在户外吹吹风,感受一下风吹过脸颊是什么感觉,或者在某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就那么发呆,感受一下无事可做是什么感受。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去感受你做什么样的事情时候是开心的,然后以开心为原点,去构建生活。
- 构建意义感
很多时候,我们对"意义感"的定义太过宏大,总觉得"改变世界"才叫意义。
但其实,意义感对个人来讲,有可能是非常具体且细小的。
比如,很长时间,我觉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吃到好吃的早餐。仅仅想到这一点,我对明天起床这件事,就充满了期待。
这两年,学习陶艺,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意义感对我来讲,就是有那么一段空闲的时光,手指可以触摸泥巴,那种整个手掌与泥巴接触的温润的触感,就是活着的意义。你也可以尝试去构建这些具体且有温度的意义。
当感受和意义感这两件事情可以在你身上重新构建、重新链接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空心的感觉,我们叫做"以感受为始,以意义为终",摆脱空心病,就是具体且真切地活着。
我想、我愿意、我期待,就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