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说越故意!挑战大人底线是啥心理?
孩子越说越故意!挑战大人底线是啥心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会做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困扰的“故意”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心理需求。本文将从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
原因3:觉得好奇或好玩
》3岁、6岁、7岁
有时候孩子做出一些看似故意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事物感到好奇或感到无聊,像是上课时觉得无聊,就去拉前面同学的头发,他们心理都知道这不能这样做,但又觉得拉一下没有关系吧!不太在意后果,这类孩子往往不太在乎行为后果,只在意当下是否排解无聊或是满足好奇,即使被限制了,他们可能还会寻找其他方式来解决自己的无聊感,所以不断禁止是没有用的。
满足感官,安排事情给孩子做(他们无聊就会探索):
对于这样的孩子,先不要一味的限制,父母可以提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排解无聊感。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当的娱乐方式,避免因为无聊而做出不适当的行为,要让他们体会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行,是否会影响他人的,藉此也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行动之前要先想想会不会令他人感到不舒服。
原因4:被禁止的反抗心理
》7岁、8岁、9岁
有些孩子会因为受到限制而产生反抗心理,他们可能会故意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或是想挑战大人的权威。这类孩子往往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大人越是严格限制,他们就越想知道真的做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尽管他们会接受大人说的“不行!”,但他们往往想要证明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想挑战大人的论点,例如大人告诉他们“不能在走道上奔跑,很危险会撞到人”,孩子可能会回答“才不会,我技术很好,不会撞到任何人”。他们常常希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减少限制命令,给予选择权: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可以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进而降低故意行为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不要让孩子只感受到不断的被限制和命令,而是通过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可以问孩子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并给予他们一些合理的选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故意挑战的行为。
原因5:不会表达心理需求
》3岁、4岁、6岁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而采取故意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压力或焦虑,但无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些情感,因此将这些情绪转化为不良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包括不说话、情绪失控、或者做出不寻常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无法控制情绪的表现。在家长看来,这些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故意的行为,而实际上孩子内心的情绪表达不足。
引导孩子说(给时间去想、少批评、正面期待):
父母应该冷静地与孩子沟通,询问他们的感受,并尝试了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和焦虑。重要的是要表现出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批评或指责孩子的行为。并提供安全空间,要创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在家人面前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用担心被责备或批评,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想法。
用游戏教孩子学会沟通,表达需求↘︎
延伸阅读:
改善故意行为法宝
孩子为何老是讲不听?是“故意”还是真的“有困难”?
孩子爱唱反调、有故意行为,爸媽必学的教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