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高炮部队人员构成分析:老弱病残真的去不了东线吗?
二战德军高炮部队人员构成分析:老弱病残真的去不了东线吗?
在二战期间,德军高炮部队的人员构成及其在东线战场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最近,网上又冒出了一条新观点:“高炮在本国防空只需要本地民兵操作,运输也不成问题,真的往东线运根本没有人来操作,更别说运输”。但是,这条观点也是同样是典型的印象流,经不起推敲。
首先,44年下半年之前德国本土的高炮并不是所谓的“本土民团”在操作。德国空军确实召入了大量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作为辅助人员参与本土防空,而且,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高炮连的人员大部分都由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和前苏军战俘组成,但这些人只是占了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占了全部,实际上D日前高炮部队里青壮年士兵占比依然很高。高炮部队的青壮年兵员几乎全都被投送到一线的野战师是44年下半年的事了,在这之前虽然高炮部队也为前线作战的那些野战部队输送了大量的青壮年兵员,但并没有把全部的青壮年兵员都送走,而是把他们作为补充兵分批次投送到野战部队里去,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D日以后随着盟军和苏军都逼近德国本土,德军没有办法只能将高炮部队所有的青壮年士兵全部作为补充兵拉到一线去填线或者用于组建新部队,比如后期在西线作战的那些新组建的伞兵师和国民掷弹兵师就收到了大量的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的前高炮部队的人员,甚至就连在东线作战的维京师和骷髅师这种精锐年底的时候都收到了一堆来自高炮部队的年轻补充兵,到44年秋天的时候高炮部队的人员构成基本就只剩下青少年、中年大叔、妇女(主要供职于高炮部队的通讯部门)和外籍战俘了。1944年11月15日的时候,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总人数是803700人,和巅峰期44年5月底时的1125000人相比减少了32多万人,这32万人去了哪里可想而知,而且,这80.37万人里有很多还是44年下半年刚刚征召的人员,因此D日以后高炮部队里作为补充兵被发配到前线和被拉去组建新部队的实际人数远远超过32万。值得注意的是这80万多人里大部分也是有军籍的(总共57.3万人,占比达到了71.3%),这些人的性质和所谓的“本土民团”截然不同,辅助人员(外籍战俘、希特勒青年团员等)和平民占比只有28.7%,哪怕是到了45年2月15日的时候,德国空军高炮部队里依然有超过62%的人员由军人构成,直到1945年4月,这个比例才下降到了56%的水平。
其次,去东线打坦克其实并不需要耗费太多青壮年人力,那些中年大叔和苏联战俘经过短期培训以后就可以操作这些高炮,而且,88炮操作起来相对其实没那么难,并不像飞行员和潜艇兵那样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基本的技巧,况且当时中年大叔补充兵和前苏军战俘在东线德军野战部队里本身就不是什么稀有动物。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东线德军其实并不全都是精锐,不仅有像党卫军第14师、陆军162步兵师以及那几个哥萨克师等少量全部由苏军战俘组成的师,还有不少充斥着大量的大龄兵员的波次比较靠后的陆军步兵师和保安师;而且,东线德军几乎每个师都有一两千前苏军战俘组成的辅助人员单位,这些人主要负责后勤服务,但关键时刻会作为补充兵被发配到一线去填坑,出于对布尔什维克的仇视或者害怕未来会被苏联清算,这些人在战斗中往往表现得极为狂热。
另外,1943年的时候德军征兵年龄已经降到了17岁(相比之下,同期苏军部队里不到十五岁的士兵都已经司空见惯了),当时在本土参加防空作战的那些希特勒青年团团员们很多都是这个年龄(42年底到43年初高炮部队征招了几十万青少年辅助人员全部都是出生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于26年的那批人在43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达到去前线服役的年龄了),这些人完全可以到东线和意大利参加作战,但因为需要参加本土的防空作战导致这些人里的大部分在44年下半年才作为补充兵被发配到一线作战部队去填坑,再加上本身当时本土的高炮部队还保有一部分青壮年官兵(在42年秋到43年初这段时间里作为补充兵被调去东线或者被拉去组建空野的那批来自高炮部队的青壮年士兵总人数是12万人,这个数量还不至于把高炮部队的青壮年人力都榨干了)以及德军后来还从东线和地中海调了一批高炮部队回国参加防空(这些人可不是老弱病残),而且,43年11月空野归陆军指挥以后,为了恶心陆军,戈林更是把每个空野师的高炮营全部调回国参加防空作战。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德军防空部队虽然有大量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像炮手、装填手和弹药运输这些干体力活的岗位,普通的中年工人大叔、苏军战俘和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就能胜任),但还是有很多技术含量很高的岗位,比如指挥、火控、测绘、通信、雷达等岗位,这些岗位上的操作人员中除了部分女性辅助人员以外(但这些人的综合素质其实也很高),其他都是正儿八经的高素质军人,而不是所谓的“老弱病残”。实际上,这些关键岗位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要比普通地面炮兵更高,培训成本要高于对装甲兵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对步兵的培训成本。这些关键岗位的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要求人员有相应的素质才能参加相关岗位的学习,半文盲根本就不可能符合那些岗位的最低要求,而且,培训时间很长,学完之后到了那个岗位还不能立即用,还得经过实践中的师傅带徒弟传帮带以及长期的实际操作培养经验才能出现一个合格的熟手。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炮部队里的大部分青壮年作为补充兵被抽调到前线去填坑或者被拉去组建新的野战师团(甚至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人也被大量抽走)以后的44年11月时高炮部队里的军人占比依然超过七成(辅助人员和平民占比连三成都不到)的原因,指挥、火控、测绘、通信和雷达这些真正的关键岗位都是没那么容易替换的,如果关键岗位的人换了生手,高炮部队根本就玩不转,只能立即停摆。随着44年下半年苏军和盟军逼近德国本土,这些关键岗位上的高素质青壮年人员也纷纷被作为补充兵发配到了前线或者被用于组建新的野战师团,因此大量高炮单位陷入了停摆状态,这也是德军高炮部队的规模从D日时的112.5万人下降到了秋天时的80多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轰炸的话,德军还不至于出现“没有人手在东线操作这些高炮”的事情。
高炮和弹药的运输也不是问题,本身德国的运力并不差,而且,在盟军开始重点轰炸德国燃油工业前德国人通过大量生产合成燃料也解决了燃油短缺的问题。德国的煤制油的质量非常高,而且也是当时杂质最少的,德国的合成C3油比重整得到的高标号燃油更干净,跟现在国内的廉价煤制油完全两个概念,就是炼油成本太高了,而德国当时是为了打仗,成本问题就完全不考虑了,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合成燃料工厂一旦被轰炸了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并且恢复产能的原因。同时德国也并不缺少将这些高炮改装成自行高炮的底盘。实际上,从42年到43年11月希特勒发布51号指令之前德军往东线运送补给和装备的效率都不差,但是,人员补充速度实在太慢了,这才是当时东线德军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而补兵速度慢的直接原因就是后备军在后方摸鱼(实际上战争中后期后备军的规模比东线德军还要大)。
接下来笔者想简单谈一下东线德军缺人的原因。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东线德军缺人其实并不是因为德国真的人力短缺,而是总动员过晚、多线作战和后备军摸鱼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当然了,德军在东线的巨大人员消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历史上德国人慢慢吞吞地拖到43年才开始总动员,但动员程度依然低于英国和苏联,因为43年的时候妇女还没动员起来,44年才开始动员妇女进厂做工。相比之下,40年法国沦陷以后英国就在国内进行了总动员,苏联则是在德国入侵开始以后马上就进行了总动员,美国则是珍珠港事件后转入总动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对其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完美诠释了“总体战”的定义,在41年的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军部队里就已经开始出现老人和青少年了。第二,多线作战对德国在东线的人力资源影响极大,使德国没法把主要人力集中在东线,尤其是51号指令颁布以后,东线德军彻底成了后娘养的,人员和装备补充的优先级都排在了西线的后面。第三,1944年的720事件之前,德国的人员利用效率极端低下,后备军高层拥兵自重、至少扣押了包括100-200万可利用的青壮年人力在内的300多万人力(42年以后后备军的规模甚至比东线德军的规模还要大),这是造成44年下半年之前德军在各条战线上补兵效率极端低下的直接原因,而且,720事件密谋集团的几个核心人物都是后备军的高层大佬,包括后备军参谋长奥尔布里希特上将、后备军首席参谋施陶芬贝格上校在内,就连后备军总司令弗洛姆也跟密谋集团眉来眼去,关于德国后备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详情可以参见著名德系大佬开千岁在贴吧写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