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扎马步”:到底是步兵的武艺?还是骑兵的功夫?
探究“扎马步”:到底是步兵的武艺?还是骑兵的功夫?
“扎马步”是中国武术中最为基础的功法之一,其姿势如骑马般稳健,因此得名。然而,关于“扎马步”的起源,一直存在步兵和骑兵之争。本文将通过历史文献和军事战术的分析,探讨这一传统武术功法的真实起源。
提到“扎马步”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顾名思义:双脚分开呈略宽于肩的半蹲姿态,因为姿势如骑马一般,并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
从古至今,从太极到咏春,“扎马步”一直是中国武术的根基功夫,也是许多人休养生息,提神养气的方法。所谓“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先打扎马”。没有扎实的马步基础,就算学得再华丽的招式,也只不过是花拳绣腿,一推即倒。
那“扎马步”的起源到底是什么?中国武术种类繁多,博大精深,但似乎用在骑兵上却很少,所谓“扎马步”看似是步兵的武艺,难道骑兵就不需要具备此基本功吗?
对于“扎马步”从何起源的猜测
1.扎马步有何好处?
在系统探究“扎马步”的起源之前,我们不妨先加深一下对马步的了解,这或许对于调查马步起源会有所帮助。
在现代中国,马步不仅作为中国武术的必修课,更是由于其姿势简单基础,要领好掌握,但却又能使人得到很好的锻炼,现在亦成为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强健体魄的工具。那么扎马步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何益处呢?
扎马步可以提高身体平衡感、可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扎马步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将身体和腰背挺直、下压重心、使大腿与地面平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全部重量就被放到了腿上。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感受到下盘越来越稳健,下肢力量明显增强。
扎马步还可以起到减肥瘦身的效果、增强心肺功能。虽更多力量放在下肢,但其过程也需要绷紧全身肌肉。在扎马步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心跳加速、全身冒汗、脂肪充分燃烧。
马步亦可以稳定情绪、培养坚强的毅力。扎马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心平气和,不可操之过急。坚持扎马步的时间越久,人能保持平静的时间就越久,心境也会得到提升。
说到这里,扎马步可以使力量尤其是下肢力量强健,使人的下盘更加稳定。那放在古代呢?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扎马步是对于步兵更有用处?
2.关于扎马步起源于步兵的猜疑
通过查阅资料,古文中对于“扎马步”出现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从古代体育史中还是可以找到其踪迹。
原始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躲避攻击以及进行自身防卫,必须要掌握一些技能,如拳打、躲闪等。而为了使这些搏斗技能发挥最大功效,就必须借助腿脚上的“功夫”。或许那时就产生了弓步、马步的雏形。
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会因为粮食、领地问题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当时的人们掌握一些攻防格斗的技能,这就对人们的下肢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再到后期,王朝的出现,朝代交替。开始出现为保卫皇帝和朝代的步兵和骑兵。为提高步兵的素质和作战能力。进行马步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为使用兵器时稳定重心、歼灭敌人而采用马步式站立,也是极有可能的。
《国术概论》中有提到:“骑马式者,两腿左右分开,身体下坐,有如骑马者之谓也。其练习之法,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腿左右分开。双膝弯曲。踞立如骑马式。”
而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于马步的释文为:武术或体操的一种动作。两脚分开与肩齐,大腿放平和小腿约成90°。下肢呈骑马姿势。此姿势使自己牢稳不动,便于迎击对手。
西班牙长枪兵也会使用扎马步的姿势。在步兵使用长枪类的武器时,会采用“骑马蹲裆式”。这时,步兵会采用马步方式侧立,双手握长枪向前刺。但这时攻击目标仅限于对方的步兵。
种种迹象似乎印证了,“扎马步”起源于步兵,是为了提高步兵的本领和战场上作战能力,而产生的训练或作战方式。
3.“扎马步”与“马”之间的渊源
“扎马步”中既有“马”字,那“马步”和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作战方式和兵种也发生了变化。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又出现了独立的骑兵兵种。战场上,以骑兵配合、步兵为主的作战方式。
秦朝时,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担任突击、迂回、断粮、追击等任务,同时在战场上,保护战车部队的侧翼。
汉初的骑兵已经能够形成方阵,并具有独立的战斗能力,汉匈之间发生的几次重大战役,如:马邑之战,漠北之战,每场骑兵都近二十万骑。
其中李陵在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的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的防御阵型。而对于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
这就要求在马上作战的骑兵要有精湛的骑术,既能控制战马又能冲锋杀敌。
而在马上作战,基本都要借助马势获得力量,失去马匹基本上就等于失去了作战能力。所以,骑兵除了要掌握马上的技巧外,还要在马下下功夫,模仿马上动作练习腿功以便更好的控制战马,这或许就需要进行“扎马步”的训练。
事实上,中国马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在普遍使用车战的时候,出现了骑射和马术。在西周时期,也有有关于骑兵的记载。
唐代基本确立了骑兵在军队中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
所以唐对骑兵的建设非常重视。唐从起兵始就开始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以备军用。甚至在唐代的武举制中还设有马射、马枪的科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出现,骑兵地位下降。马匹的作用逐渐转为了运输。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随工业革命而来的先进武器,使马匹逐渐失去了在战场上的“主权”。
现代,人们开始利用马,开展体育竞技、休闲娱乐。并设置马术比赛。
但无论是古代骑兵还是现代马术,都讲究人与马之间的协调配合。而在骑马的过程中,骑师的坐姿决定着人与马之间的配合,骑马的姿势好,驾驭马的能力就强。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马步”的姿势与骑马者的姿势十分相似。所以说,骑兵为更好的控制马匹,而在马下进行马步训练也不为过。
原来“扎马步”是骑兵的功夫
1.古代步兵并不经常使用“马步”
古代战场上,不单有步兵与步兵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步兵需要与骑兵进行对抗。
使用单一的马步姿势,只能应对与自己一样的步兵。而面对骑兵时,使用马步即使有再稳固的下盘也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当骑兵发起冲击时,如果步兵还在采用马步姿势,手中的长枪只能悬空横刺,步兵会因遭到马匹的巨大冲击后摔倒。姜子牙曾说:“平原之上,一骑当八步,山路狭窄地带,一骑当四步”。可见步兵与骑兵战力差距悬殊。
所以步兵在结阵时,大多时候会采用向前“弓步”的姿势站立,使长枪后端抵住地面,前端向上翘起。这样才能借助地面、长枪之间的相互作用稳定身体,抵挡骑兵的攻击。
所以步兵在作战时,虽然会使用“马步”的姿势,但在大多情况下“弓步”用得更多。因此,并不能一味地将“马步”定性为步兵的基本动作。
“马步”的练习对于步兵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远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重要,“弓步”才是步兵中最基本的要素。
2.骑兵更需要练就“马步”本领
据史料记载,“扎马步”不是步兵的技能,却恰恰是东方骑兵中的基础。“扎马步”对于骑兵来说有着更重要的实战意义。
清朝道光年的《兵器指掌图》,是为直隶省绿营部队训练用的指导图册。虽然是针对绿营骑兵,但也体现了当时其他骑兵的基本训练方法。
这套图里有对于骑兵在马上训练弓箭和练鸟枪方法的展现和描述,弓箭和鸟枪都需要在地面以“扎马步”的姿势进行基础锻炼,然后才能上马进行接下来的练习。
而对于步兵训练的诸多方法中,均没有提到使用“马步”训练或作战的方法,却频繁提到了“弓步”或“不丁不八”等姿势。
所以说,相比步兵而言,骑兵更需要有扎实的马步基础,以便在战场上能以强大的下肢力量控制战马,以配合骑射等动作,歼灭敌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自古至今在中国的武术中,武术招式的命名方法有很多种,其目的是方便人的记忆和学习。
而在诸多方法中,有一种叫做“象形取意”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命名的招式简单明了,且大多数都是以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和动物作为命名基准,如:“海底捞月”、“燕子抄水”等等。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因“马步”姿势与骑马姿态相似,而以此命名“扎马步”的原因了。
总结
翻阅各种资料,“扎马步”何时起源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扎马步”究竟起源于古代步兵或是骑兵,至今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
但近年来各界学者所做的各种研究似乎都更加偏向于:“扎马步”更多用于骑兵的训练以及作战。
这似乎与我们传统认知存在偏差。直到现在,古代传统训练骑兵和步兵的方式已经被现代精良的训练、作战方式所取代。即使依然保留有马术,但“扎马步”作为传统东方骑兵的训练方式已经在现代骑手身上看不到了。
更多的是作为武术基本功的面貌,通过影视作品等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并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或许也是人们历来认为“扎马步”是起源于步兵的缘由。
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探究“扎马步”的起源依然值得更多的人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武术“马步”的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于现代马术骑师训练的启示》
2.《中国武术史》
3.《中国体育史》
4.《中国古代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