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闻香识本草
佛手:闻香识本草
佛手,一种形似佛祖之手的中药材,不仅香气迷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从古至今,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广泛应用于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创作中。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佛手的特征、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多炡是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的曾祖父,明皇室后裔。这首五言绝句所题咏的正是一种外形十分有趣的本草——佛手。
佛手: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国人对香氛的眷恋不似西方人对香水的崇尚,而是更看重道法自然,以自然花果作为瓶花或篮花主角,放置室内增添气氛,或为案头清供,是文人雅士的闲雅生活方式。
宋朝以来及至明清,摆果闻香成为人们“识香”的新体验,并逐渐风行。一种色泽金黄、果如纤纤玉指、馨香迷人的小物占据了官宦富贵人家的案头,成为屋内摆设的主角,甚至能与颜真卿的书法同列而居,这就是产自江南的佛手。
佛手,柑橘属,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地区,因含有挥发性柠檬烯而发出持久馨香。佛手初生为青绿色,成熟为金黄色,同时会从果实中上部开裂,直至尾端,分裂如掌指,恰如佛祖之手,似可指点迷津,这也是佛手之名的由来。
我们从明清时的古画和馆藏艺术珍品中常能见到佛手身影,比如浆胎青花三多纹瓶(清·雍正)、《佛手葡萄图》(清·任薰)、《宫妃话宠图》(清·丁观鹏)等。画中的佛手多摆放于清雅精致的器皿或编织篮中,其色赏心悦目,其香沁人心脾,令人身心愉悦,怡情养性。也难怪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杭州当官时,也要任性地跑到金华山去亲眼看看仰慕已久的金佛手呢。
清·任薰《佛手葡萄图》
在传统文化里,由于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常被视为吉祥的化身,多与石榴、仙桃组成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经金华能工巧匠之手,三多纹饰成为雕刻在家具上的经典纹样。在古代东阳的木雕、石雕、砖雕、玉雕、竹雕上,在明清景德镇的瓷器上,屡屡出现佛手的身影,表达福寿、吉祥、丰收的喜悦之意。而在明朝还出现了专门的佛手纹饰,当时常用在供上流社会使用的细路青花瓷上。到了清朝,经康乾盛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佛手纹广泛出现在宫廷用瓷、民间细路青花瓶器上,并延伸到民间绘画、服饰、石雕、木雕、红木笔筒、铜墨盒等载体上。
金华佛手:名扬海外的“果中仙品”
从杭州出发,驾车经沪昆高速,在金华东高速出口下,1千米后就到达赤松镇山口村,这里被誉为“中国佛手之乡”。
金华锦林佛手文化园
山口村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而佛手种植的历史也有四百多年了。国内佛手主产于闽、粤、川、苏、浙等省,广东肇庆产的佛手被称为“广佛手”,而产于浙江金华的佛手,因植株较小且果多,被称为“金佛手”,有“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的雅誉。
佛手文化园内的古建景致
自带仙气的佛手与我们的健康生活亦息息相关。关于佛手治病,在金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孝子为治母亲胸闷腹胀,四处求医无果。后梦见有位仙女赐予小手模样的果子,能令母亲疾病痊愈,梦醒后便翻山越岭寻找,终于在金华山寻得梦中的仙女,得赐天橘果和树苗,不仅治好了母亲,还将天橘树苗培植成活并大量种植,让更多百姓共享。
《本草纲目》中对“佛手”有这样的描述:“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无毒,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入肝、脾、胃、肺经,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哮喘病有明显缓解作用,对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胀闷疗效显著。佛手可制成多种中药材,久服有保健益寿的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