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泼彩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
泼墨泼彩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
泼墨泼彩技法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豪放不羁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为画面增添了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从宋代的梁楷到近现代的张大千、刘海粟等大师,泼墨泼彩技法在历代画家的创新与传承中不断发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泼墨泼彩技法的由来、特点及其在国画中的运用。
泼墨泼彩技法的由来
泼墨泼彩法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种特殊技法,“泼墨泼彩”一直深得中国历代画家的青睐,有着崇高的艺术地位。是较之破墨破色更为放逸的一种山水画技法。
张大千 《爱痕湖》
所谓“泼”,是形容用水量大,墨色变化有倾泼之势。墨韵色彩的高度张扬,使画面更为朦胧,不可控性也加强了绘画艺术的情感宣泄功能。
张大千 山水四条屏
泼墨泼彩技法的命运是颠沛流离的,在经历了数次的冷遇之后,泼墨泼彩技法还是回归了自身的边缘领域。张大千独创的泼彩法是泼墨技法的延伸,这种结合西方抽象画风的绘画创作对于中国画坛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张大千《丹山春晓》
泼墨泼彩法的技法体系由破墨破色变异而来,在已近完成的破墨破色基础之上予以泼墨泼彩。此种方法史迹上有记载,运用成功者,当属推近人张大千与刘海粟。
张大千《招隐图》
这种方法对泼墨泼彩的运用又十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一般是在画面的某一部分增加一个层次,打破画面平实;或利用泼墨泼彩的遮盖和若隐若现,使画面有清晰变为朦胧,增加一种特有的意蕴,同时又掩盖一些不尽人意的败笔。因此,此法常用石色为主。
张大千《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以张大千、刘海粟为代表的泼墨派画家拓展了泼墨泼彩技法在中国绘画界的使用范围,使得这一特殊技法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纳。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画家杨延文、宋文治等也逐渐承袭了这样的绘画风格。
刘海粟
刘海粟
刘海粟
泼墨泼彩用纸的选择
泼墨泼彩画是运用宣纸的自然渗透作用,让浓淡不一的墨色在纸素上自然流淌形成的特殊效果,有的朋友认为这是生宣纸才能出现的效果,其实这是个误解,熟宣纸的泼墨泼彩效果更好,也更好掌握。
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
现在传世的宋画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等泼墨作品其实就是熟宣纸或熟绢上的作品,因为当时书画还不用生宣纸,生宣纸是明朝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的,看当时的泼墨画,水墨淋漓的效果非常好,还没有生宣纸那种渗透过度的感觉。
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
再看当代泼彩大师张大千的泼彩画,其实有很多也是用熟宣画的,效果也比生宣纸的好,宋文治先生晚年也创作了一批泼彩作品,也是用熟宣纸的比较多,因为熟宣纸在泼墨泼彩的时候会产生厚重的效果,墨色不是浮于表面,色彩也更加凝重,这个是生宣纸达不到的效果。
张大千
当然,在创作中用什么纸都是可以的,这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作品的需要,达到目的就行。
张大千
泼墨技法的具体运用
泼墨泼彩技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心态和落笔,只有结合扎实的绘画功力和决绝的绘画底气才能真正发挥“泼墨”的艺术效果。泼墨的落笔体现了画者的灵性,其中的随意性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在层次感的烘托下泼墨画的意境和念想才能得以体现。
宋文治《云雾山中》
中国画注重画面的留白效果,无论有意或是无意,泼墨泼彩的留白都必须妥善收尾,做到小心谨慎。不管是墨阶的层次还是墨色的润泽,对于泼墨效果的体现都是极为重要的,切忌出现“乱”和“浊”的现象。
宋文治 《皖山秋意》
在用笔上,泼墨泼彩必须与画作的整体效果和谐统一,展现出线条的凌乱美。泼墨泼彩技法的运用,是对传统视觉效果的有力冲击。
宋文治 《千山云起》
泼墨泼彩效果凭借其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抓住了我们的眼球,运用大量的团块与线条构造出凌乱的艺术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对比,配以鲜明的节奏韵律和浓厚的色彩给人无限的张力和愉悦感。
宋文治 《千山云起》
在泼墨泼彩技法的烘托下,深化了画面本身的意境,其本身蕴含的润性和流性也远远超过了这一技法本身的价值,是一种形态优于物态的最好体现。
宋文治 红树青山好放船
此外,泼墨泼彩技法还加重了水墨画作的自身特点,使得整体画面的意境越发缥缈,这种复杂浓厚意境的营造也正是泼墨技法在中国画创作当中的一大优势。
宋文治 洞庭泛舟
从中国画作当中泼墨泼彩技法的沿用历史来看,它对于中国画坛各个时期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在各大名家画作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画家沉着闲适的绘画状态,更是各种绘画技巧的娴熟运用。
杨延文
如何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泼墨泼彩技法的综合运用技巧,甚至泼墨泼彩技法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应该被扩大,相信基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泼墨泼彩技法必将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走得更远更好。
杨延文
杨延文
杨延文
杨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