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是艰难,我们越需要「真实做自己」
生活越是艰难,我们越需要「真实做自己」
当我们说"好的我可以"时,真的是可以吗?当我们说不时,真的是不想要吗?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像这位作者一样,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最近,一篇关于"真实性"(Authenticity)的心理学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不能真实做自己的人,内心常常动荡不安
在讨论真实性之前,研究者、心理学家 Michael H. Kernis 和 Brian M. Goldman 首先从反面的角度,理清了缺少真实性的个体会有的一些表现:
- 无法真正察觉自己的感受、情绪、情感到底是什么,也不能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欲望,无法为生活找到目标和意义感。
- 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也就无法基于自我觉察做出清醒而坚定的行为选择,只能以一种"回应外部世界"的方式开展生活,选择那些外部世界认为是好的行为。
- 当外部环境改变时,为了回应不同要求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可能做出一些前后矛盾、自己也难以理解和解释的行为和选择,并经常感觉自己像变色龙一样,有很多副令自己都感到困惑的面孔,甚至在紧密的关系中,也找不到真实自我的状态。
- 时而过度自信,时而又过度自卑。无法平和地接受负面评价,遭遇负面反馈时一面很想反击,一面又怀疑自己,陷入一种无所适从、又难以摆脱的情绪。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能真实做自己,是一种动荡的、浑浑噩噩的状态,仿佛内心深处缺少一个恒定的度量衡,个体如飘浮在海浪上的小船,没有方向,只能随波逐流。
真实自我程度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两位研究者为"真实做自己"做出了清晰的定义:在日常的生活运作中,可以顺畅地基于真实的核心自我展开运行。当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反应出这个人"真实/核心自我"的程度越高,其真实存在的程度越高。从更具体的角度讲,包括以下 4 个部分。
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
自我觉察和了解,指的是一个人拥有多少关于自我的知识,或者是指有多强的动机去提升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又包括动机、感受、欲望、对自身的认知,例如自身的偏好和厌恶、优点和缺点、目标和志向、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等等。
研究者指出,其实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复杂的。比如,一个大多数时候内向的人,也会有外向的一面;大多数时候感性的人,也会有理性的一面。当这种复杂性没有被自己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困惑。
而通过自我觉察,我们能够形成对自己连贯的、多面的认知和身份感。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当面对不同情境时,我们也能够自信、自如地调用自身的不同方面来应对。
处理和与评估自己相关的信息
真实做自己,要能不带偏见地处理各种关于自我的"评价性信息"。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不会因为情绪扭曲对自我的认知。无论是积极面还是消极面,个体都能理性面对,而不会夸大自我的优势、回避否定性的信息。
和自我觉察不同,这个层面更多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新获得"的关于自我的知识。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时候,更容易回避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想听到对自身吹捧的信息;而在自信的情况下,则会更好地处理和负面相关的信息。
行为
当行为与自身价值、偏好、需求相符时,个体在这一层面上便是真实的。换句话说,人们采取行动既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也不是为了获取奖励或逃避惩罚,而能自发地想要去做,这就是行为层面的"真实做自己"。
关系状态
在这一层面上"真实地存在"的人,认为在亲近关系中保持开放和透明非常重要。Ta 们想要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同时也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为了实现这种彼此坦诚、信任的状态,Ta 们更不惧在这些关系中展露弱点;面对冲突时,也更可能选择表达真实看法,而不是敷衍对方以避免冲突。
研究发现,这种能够允许双方真实存在的关系至关重要,影响人们长期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
为了应付关系戴上面具,和真实性并不冲突
看完上面的论述,很多人会想,这些看起来都太理想化了。如果工作和生活就是需要我"戴上面具"怎么办?难道只能在"真实自我"和"现实生活"里选一边吗?
在研究中,Kernis 和 Goldman 也讨论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在不得不选择违背真实自我的情境中,能否意识到自身的想法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极为重要。
意识到这个冲突的人,在虚假行动时,也能够睁开一只眼睛看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虽然他们在行为和关系层面做出了策略性妥协,在另外两个层次却仍旧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be real"不一定要攻击或叛逆,而是一种与外部环境无关的平和状态。选择顺从还是反抗,都是在充分体察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后,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声音。从这个角度看,"真实地存在"具有灵活性,它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迫自己一直用最纯粹的样子去面对世界,而是我们感到自己拥有能够表达真实的自由,并可以根据当下环境而自主地选择是否真实地行动。
更接近真实,可以从这些做起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是指一种对个人当下体验放松而无评判的觉察状态(a state of relaxed, nonevaluative awareness of one's immediate experience),它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一开始,你可能并不习惯,此时可以先试着从"第三人"的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自己。
通过这种头脑锻炼,我们能够学习放下对事物、对自己的固有看法,学会"不带评价地看见"。这样我们才能够开始看到从前有意回避的、自己的某些方面,开始愿意听一些过去不愿意听的评价,继而才有可能处理它并从中获得自我的成长。
要注意的是,此时你只是在观察,而无需去思考观察到的是好是坏、造成它的原因是什么、或它会带来什么后果。当你将这些感受原原本本地挖掘出来,你已经是在释放真实的自我、并开始真实地面对自己了。
定期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无论日常生活多么繁琐,都要尽可能地定期抽出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能够促进个体进入心流状态,而心流状态不仅是高度自我一致的体验,还与真实性紧密相关,它会带来行动和意识融合、控制感、高度集中等积极体验,增强个体对自我真实性的感知。
从社会关系中获得反馈
从信任的家人、朋友那里获得反馈,也能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觉察的真实性。在一项关于自我觉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与外部评价之间常常存在显著差异,而反馈干预(Feedback interventions)被认为是提高自我觉察准确性的方法之一。它能减少自我觉察过程中的盲点,用他人的观察校准自己的主观评价。
"在你眼里,我是怎样的人?"在合适的时机想家人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意识到培养真实性需要时间
我们还要意识到,"真实做自己"并不是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为了觉察自身而有意识地做出努力,要忍耐面对自身缺陷时的不安,要在关系中坚持自我、树立边界、坚定内核。它的确很难,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实现。然而,只有我们坚持发现自我,才能够真正体验到"我"的存在,并以自身本来的样貌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也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一种满足感。
让我们用荣格的这句话共勉:"The privilege of a lifetime is to become who you truly are."(人一生的荣幸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