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软的你,如何一步步培养出攻击性,活出自我?
性格软的你,如何一步步培养出攻击性,活出自我?
“我太喜欢讨好了,怎么改掉这个毛病?”
最近,在后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让我不禁想到一位朋友。
她是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总是不自觉地取悦别人。
比如,明明手上还有一堆工作要做,但同事找她帮忙,她还是会答应下来,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配合别人。
比如,明明自己不喜欢吃辣,但男友喜欢吃火锅,就经常陪着对方吃辣锅。
比如,明明自己很喜欢那件裙子,但因为店员一句“你穿着很显胖”,她就放下不买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每次聊起这些事时,她总会说:“我不想让他们失望,也不想欠他们人情。”
可是,她却常常让自己失望,也让自己陷入人情的负债中。
她不敢拒绝别人。
因为她害怕拒绝后会让别人不开心,更害怕拒绝后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所以,为了维护和谐,避免冲突、矛盾和他人的不满,她只好委屈自己,满足别人的期待。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渐渐失去了自我。
他们看似善良、无害,实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操控关系。
因为讨好的本质,其实是想让对方喜欢自己、认可自己,一旦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和回报,就会感到失落或愤怒。
所以,讨好不仅会消耗自己,也会让关系失去真诚和活力。
如何改变讨好的习惯,活出真实的自己呢?
今天的文章,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你一些建议。
看见并接纳讨好背后的创伤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早年成长经历有关。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尤其是父母之爱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的性格。
比如,被父母忽视、冷漠对待的孩子,内心会产生很多恐惧,其中最大的恐惧是不被爱、被抛弃。
为了避免这种恐惧,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讨好的行为模式,努力让自己符合父母的期待,成为“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
讨好也是他们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
因为讨好可以让他们获得关注和满足,从而缓解内心的空虚和匮乏感。
所以,要改变讨好的习惯,第一步就是看见并接纳讨好背后的创伤。
看见早年的缺失和匮乏,接纳曾经的恐惧和无助,理解自己的讨好行为是有历史原因的,而不是自己真的想要这么做。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减少内耗。
提升自我价值感
讨好型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自卑感和不值得感。
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值得被人爱。
这种感觉来源于早年的养育环境,父母可能对他们要求很高,经常批评、否定他们,或者忙于工作无暇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
于是,在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长大后,他们会把这种认知投射到外界和他人上。
认为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更完美,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否则就会被人嫌弃、抛弃。
这种认知是片面且极端的。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
真正值得被别人爱的人,是真实的自己、独特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
所以,要改变讨好的习惯,第二步是要提升自我价值感。
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
也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不必过于苛求自己或贬低自己。
当你开始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时,你就不会再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来定义自己了。
学会表达攻击性
讨好型的人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冲突和矛盾。
他们担心一旦说出不同意见或拒绝请求,就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或生气,甚至导致关系的破裂。
这种担心往往是多余的。
因为真正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牺牲。
如果我们不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么这段关系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我们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时,内心的压力和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或身体疾病。
所以,要改变讨好的习惯,第三步是要学会表达攻击性。
这里的“攻击性”并不是指伤害他人或破坏关系的行为,而是指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和抗议的勇气和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随意发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是要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下,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表达攻击性:
直接而坚定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用“我”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
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
设定个人边界和底线;
勇于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或侵犯性行为。
通过表达攻击性,我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满,也可以让对方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需求和期望。
这对于建立健康的关系和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想说的是:改变讨好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坚持和实践。
但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你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和方向。
愿你早日走出讨好的困境,活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