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写作在真实世界中发生 ——以肖培东老师作文教学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写作在真实世界中发生 ——以肖培东老师作文教学为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6253411_121124301

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应付生活需要的书面交流技能,但当下中学生写作教学常常出现脱离真实语境的现象。教师通常都是基于既往经验、课后练习设计、自认为优秀的题目、备课组的要求、考试题目等因素,随机地设置作文训练题目和要求,往往因偶然碰到比预设更好的题目就随意更换,写作任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文课堂教学很大层面处于低效状态。这样的写作教学,缺乏写作的真情实感,远离学生的真实世界,学生被动地卷入写作,常用应付敷衍之态对付写作训练,逐渐形成对写作活动的疏离。我们必须在教学策略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探索符合中学生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模式。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引导学生真诚地、积极地走入写作世界,使得作文教学真实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研读肖培东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我们会发现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思考并努力实践。

创设情境,唤起写作的情感

写作不但是创造过程,还是个性化的体现过程,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写作的本质就是表达和交流,它是学生生活的抒写,是内心情感的表白。学生写不好作文,不喜欢写作,甚至视之为畏途,和学生对待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关联。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情感虚假,往往是由于缺乏真实具体的情境体验。处于被动写作状态中的学生,缺失了写作兴趣,写作情感态度就会不积极,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就容易产生,写作训练自然会打折扣。张春华老师说:“学习是具体情境下的产物,真实情境打通了知识世界(或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写作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合理、恰当的情境创设,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使得每一次的写作训练过程都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发育。

细读肖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我们都能看到情境创设和运用的精彩环节。肖老师很善于联系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写作情境,指明写作对象和方向,打通生活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难和恐惧情绪,为主题写作的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征”写作课,肖老师设计了“机场接机”的情境,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进了写作任务。“飞机晚点了,学校很热情,派了一位很好的老师来接我。你们猜猜谁来接机?”闲聊的口吻,生活的话题,接机的又是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学生自然感兴趣。“学校没把老师的照片给我,只发给我几段有关她的外貌描写。同学们,哪段外貌描写能帮助我快速地找到你们的老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观察,借助写作导读,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写作任务。七年级下册的“抓住细节”写作训练,肖老师设置了“等待亲人”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用真情走入生活细节去体验。肖老师先是用真诚的语调诉说了家中的老母亲的等待,话语很是感动。“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他的背后总会有人在等着你。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家里,那个总在等着你的人是谁?”随后的这一问,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细节的回忆中,与本节课的写作任务很是契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尝试写诗”写作训练,肖老师让学生为《秋叶》这首诗补充第三句。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卷入了写作活动,写出了“金色的蝴蝶”“飘飞的翅膀”“思念的心”“写给大地的书信”等美好的诗句,想象与联想的写作话题也就此打开。2024年1月,浙南地区迎来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雪,肖老师就以这场雪为话题,和学生聊雪聊冬天,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以“我听见了雪落的声音”为题展开写作。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兴致盎然,诉说和写作也变得极其真诚和富有情趣。肖老师的写作课,可以说,无情境不作文。这些真实情境的创设,从“学”的视角建构生本的写作学习要素,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里体验创作的愉悦,从而走进写作的真实世界。

研究学情,立足写作的实际

在写作的真实世界,要面对的必须是学生的写作实情。学情是创生写作学习要素的第一源泉。传统的写作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偏重于知识讲授的习惯做法,教师的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写作知识的系统讲授上,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占据了课堂的大半时间。而实际上,作文教学首先要思考的是“从何处开始教”,写作教学必须真正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真实需求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基于学情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必要基础。肖培东老师说:“缺乏学情视角,不能直面学生习作中的真问题,都可能使我们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王荣生教授多次强调,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不是基于写作理论的。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写作教学,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距离多远?如何到达?”冯善亮老师从学生写作的起点、终点、距离和路径四个角度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提醒我们写作教学要与学生的学情紧密相连。这样,教师就要做到一个转变,即从关注写作知识转为关注学生的写作情况,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研究学生写作样本的写作训练,细致分析学生的写作行为,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真实提升。

肖培东老师在南京上的写作公开课《好久不见》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节课的成功和肖老师课前对学生习作情况的准确预判、调查分析有着极大的关联。先让多名学生说说上次的作文《好久不见》各自写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和整理班级同学写作的情况,发现所写内容多是集中在“同学好久不见”等大众的、浅显的材料上。学生习惯于写怎样类型的“好久不见”,又会疏忽或错失哪些“好久不见”,肖老师课前的预判和课堂上学生写作实情的调查结果极为契合,这样,从学情出发,以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为起点,因应学情,巧加点拨,城市乡村、自然山水、传统文化等就纷纷走进了学生的习作,“好久不见”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思维深度。“真正的学情分析,是以专业的态度与方法,把学生的习作当作分析性阅读的对象,去发现、识别、评估其中出现的典型而有意义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学去解决。”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抓住细节”写作训练,“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学生对细节描写的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很容易和其他描写混淆的。“这几位同学写得不错,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去描写,尤其,有一定细节描写意识,想把等待的细节给写出来。”肖老师对学生初次写作的评价语极为准确,既有肯定,又有提示和鼓励。怎样把意识化成实践成果,真实地提升细节描写的水平?肖老师根据学情开展对症下药式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读读教材中名师大家的细节描写,组织学生评析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写作规律,创设情境再次写作,学生真切体验到了由模糊到清晰的写作过程,较好地理解了有关细节描写的写作知识要领。

邓彤老师说:“有效的写作教学需要具体的基于学生需求的写作知识,这些知识都来自对学生写作学情的探测分析。通过分析学情,可以确定写作教学目标、开发写作教学内容、设计写作学习支架,同时还需要对这些目标和内容进行微型化处理。”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诊断学生问题,探究学生需求,相应的作文升格指导和训练才真正有资格去展开。

注重思维,提升写作的品质

写作,是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表达。学生作文是学生整体思维水平的表现,绝不是一些写作技法的炫耀,其灵魂是真实的思考与表达。写作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内在语言思维的外在彰显。写作能力的本质就是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作文审题、立意、选材和谋篇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写作出现困难,归根结底是思维出现了问题。很多写作教学活动成效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只讲技法,不讲思维。让写作在真实世界里发生,使写作教学提质增效,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多元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必须围绕思维训练进行。

写作本质是对世界的认知,对情感的理解,对内心的反思。肖老师在写作课上非常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寻找春天”这个话题的作文训练,学生写的都是春天的花草树木等景物,也就是说,“春天”在学生的写作思维中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时令季节,少有同学去思考“春天”一词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肖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个别学生对“春天”理解较深刻的见解,以此为“火种”,来点亮其他同学的思维,学生顺“春天”而入,从时令的春天走向精神意义的春天,从自然的春天走向社会的春天,由看得见的春天走向抽象的春天,由“实”而“虚”,由“表”及“里”,思维的多元性和连续性就被打开,“春天”的寻找就有了多重意义和多个角度。写作是一种情景化、交流性、功能性的思维过程。肖老师的作文课《我听见了雪落的声音》也很注重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学生从雪落的声音想到越来越遥远的冬天,想到逝去的童年,想到日益陌生的村庄,想到我们和我们生存的环境,学生写作也因此进入了生命、生活、生长的方方面面。学生感受得到现场写作思维的推进、拓宽与提升,有了更大的思维乐趣,写作的真实世界就此打开。还有“抓住细节”这个主题的作文教学,我们看到了肖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等待”的细节,肖老师层层深入,学生感情渐渐深厚,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写作思维的不断推进,使得学生写作水平在真实地发生变化,“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关键处就要细细写”,我们可以从学生现场所写的文字中真实看到这种进步。

支撑写作真实世界的是思维和表达。思维有广度,有深度,有灵敏度,学生才能感悟到身边具体而微又容易被人忽略的存在,写作才会具有更大的立足地和更强的生命力。肖老师的写作教学,既注重整体构思,又注重细节打磨,在思维中锻炼学生思维,真正实现学生作文的内力提升。

当然,由于是一课时的写作教学公开课,我们无法看到肖老师的写作教学的全部过程,后期的写作指导、评价、升格等也有待于我们去完善去实践。如肖老师所说,写作和写作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只始于作文题目的布置,也不能只结于作文等级的评定。“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写作,既关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关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心灵,在真实的世界中写作,这是时代生活与真实情境写作的双向选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