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邓州: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邓州,这座位于南阳盆地的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从古至今,邓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总则
规划目的
为加强邓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是邓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依据。规划范围
- 邓州市域范围:邓州市辖 3 个办事处、21 个镇、3 个乡和 2 个乡级单位,分别为古城街道、花洲街道、湍河街道、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白牛镇、腰店镇、九龙镇、文渠镇、高集镇、夏集镇、陶营镇、小杨营镇、张楼乡、裴营乡、龙堰乡、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杏山旅游管理区。
中心城区范围:与《邓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保持一致,总面积 130.54 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范围:外护城河外侧边界以内的区域,面积约为4.13平方公里。
- 规划期限
本规划与《邓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相一致,期限为 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 2021-2025 年,远期为 2026-2035 年。
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价值
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见证农业起源和国家形成的典型范例
南阳盆地水陆会通与元一体融合的见证地
邓州市地处南阳盆地,豫鄂陕三省交界,东连吴越,西通巴蜀,南控荆襄,北依河洛,素为军事要冲。六门堤和南水北调使邓州成为了古代与近现代水利灌溉枢纽。此外邓州地处关中、中原、荆襄的黄金三角地带,水路会通,商邓驿路、明清古镇星罗棋布,同时也是南北佛教文化的交融地。忧乐精神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高峰
花洲书院开创了古代南阳书院高等教育的先河,自建成以来一直是邓州治学兴学之地,范仲淹的“忧乐精神”现已成为邓州的“三种精神”之一。同时大小三贤和贾复、杜茂等以及张仲景分别是邓州廉政精神、忠义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代表。近现代红色文化和时代创新精神发展重地
邓州市众革命先驱祖居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是中原大地学习雷锋精神的一座丰碑,是渠首精神铸就地,也是四议两公开创造性实践地,所拥有的大型工业遗产,规模宏大、体系完备,集体化时代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
特色
泽水而居、地称陆海、千年传承的穰邓历史格局
邓州选址址位于湍河-刁河之前的广阔平原,周边山环水绕,水网密布。邓州境内大小河流 29 条,较大的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古邓州有三座文化名山禹山、汤山、杏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河流资源使其舟车会通,有着“陆海”的美号。三千年筑城史,内外城营城智慧的经典范例
邓州城池建设可追溯于东周时期的古穰城,北宋始筑内城,历三冬而成,为一方形胜险阻之地;明洪武二年筑内城,弘治十二年建外城,时为土墙;清代邓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执政者皆于此驻军防守,形成“兵民混居”的居住模式。军事防御特色突出的南阳巨镇
邓州位于江汉流域中游、南襄盆地腹地,其周围的杏山、禹山、汤山、葫芦山、灵山与赵河、严陵河、湍河、刁河、排子河、白河、唐河共同形成了六山障列,七水环流的自然环境,其“东链吴越,西通巴蜀,南控荆襄”,是承南启北、连结东西的轴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交融、兼收并蓄的建筑艺术特色
布局紧凑,集中体现南北融合地域特征的传统民居建筑;中轴对称,强调等级与秩序的宗教、祠祀与会馆建筑;崇尚礼制,兼具祭祀、教育与游憩等复合功能的书院建筑;体系完备,功能完善,时代特色鲜明的近现代工业建筑。读书重礼、丰富彩民俗文化
邓州长久以来一直是农耕文明和城镇文明的交融地,由于地处三省交汇,历史上便是楚汉文化的交接和过渡地带,民风习俗兼有南北方的特点,因而形成了豫西南独特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