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打10几个喷嚏,有这类病史的朋友建议开始用药预防!
连打10几个喷嚏,有这类病史的朋友建议开始用药预防!
春天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会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这些症状多数是由于花粉过敏导致的。专家提示,对于明确的花粉过敏患者,提前预防比治疗更有效,要提前做好药物预防、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应对措施。
花粉过敏高发季来了!
建议提前2到4周开始用药预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提醒,如果明确自己是花粉过敏患者,在春季花粉到来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目前临床认为,提前预防比出现症状以后再去治疗更加有效。预防之一是使用预防性药物,例如若有过敏性鼻炎,可以提前用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鼻喷激素;若有过敏性结膜炎,可以点治疗过敏的滴眼液,例如依美斯汀滴眼液;若有过敏性哮喘,可以使用含有吸入式糖皮质激素的药物。
马艳良强调,这些激素的剂量非常小,起效需要一定时间,等到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再使用的话,效果往往不够好。提前使用可以减少症状的发生,也可以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很多人提前使用后发现,今年打喷嚏流鼻涕就没有了。这类药物一般建议在春季花粉季节之前至少2到4周开始使用。由于一般3月中旬花粉的浓度就开始逐渐升高,所以有这些过敏性疾病的人群,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预防性用药了。一般用到花粉季节过后,根据症状再考虑停用还是减量。
做好防护
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此外,在花粉季节尽量避免接触花粉过敏原。马艳良建议公众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花粉浓度监测信息,一旦花粉浓度升高,有确切过敏性疾病的人要尽量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区域。在家里尽量关闭门窗,可以使用高效的空气过滤器来降低室内花粉浓度。如果要出门,也要做好防护。
马艳良特别提醒,公众一般比较关注戴口罩,实际上还要注意保护眼睛黏膜,所以花粉季节可以佩戴带有硅胶保护套的防过敏护目镜,减少花粉的接触。另外,外出回到家时,要及时把衣服脱掉,因为上面可能带有花粉;也要清洗鼻腔,因为鼻腔里也可能会有残留的花粉。
马艳良还表示,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尤其哮喘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含有吸入的沙丁胺醇或福莫特罗等急救药物,避免在花粉季节出现严重的发作。
春木秋草是致敏“主凶”
柏科花粉正在“兴风作浪”
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尹炤寅曾经提示,致敏花粉主要来自柏科、杨柳科、菊科蒿属、桑科、乔木科等树木和杂草,而非樱、桃、杏、李等常见的春季观赏性花卉。
其实,这与植物的授粉方式有关。观赏性花卉一般以“虫”为媒传播花粉,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相反,并不引人注目的树木和小草开花后,往往以“风”为媒,将大量花粉扩撒在空气中,这些花粉颗粒进入呼吸道或与粘膜、皮肤接触,造成了过敏反应。由此可见,“风媒花”才是花粉过敏者的“大敌”。
木本植物可产生大量花粉(配图来自互联网)
“北京的花粉季呈双峰型特征,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尹炤寅介绍说,春季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在夏末秋初,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
圆柏雄株上的雄球花会释放出大量花粉(图片来自互联网)
春节北京地区的花粉主要来自杨树、柳树、柏树、榆树。从致敏性强度来说,春季正在“兴风作浪”的是柏科花粉,只需极少量花粉即可引起大量过敏人群出现症状;而杨柳科花粉因产量极大,致敏性也较强。
易敏的花粉种类(图片来自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花粉监测预报”公众号)
喷嚏连连
与感冒如何区分?
“我国花粉过敏者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顾建青介绍说。
花粉过敏,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看似小病,但其对人体的影响会逐渐增加,可累及鼻黏膜、眼结膜、支气管及皮肤等部位,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且易反复发作。
花粉过敏初期,打喷嚏、流鼻涕症状容易与感冒混淆。但花粉过敏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及时区分并确定过敏原,才能更好的控制症状。
其实,花粉过敏与感冒有较明显的区别。如过敏性鼻炎发作期常有数次阵发性喷嚏,可能连续打几个甚至十几个喷嚏;有时鼻子发痒,出现大量清水样鼻涕及鼻塞症状,也有因过敏性结膜炎导致的眼睛发痒等情况。
因而,没有过敏史的人,若出现鼻痒、数次阵发性鼻涕、流清水样鼻涕、鼻塞等,且没有发烧、全身无力的症状,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及时就诊,确定过敏原,不要直接当作感冒自行服药。